第16章:兵棋推演4(1/1)

“发现了。”仇老点了点头说道:“在得到日本人再一次增兵的情报之时发现了。上海受到地形的限制,投入的军队已经够多了。再增兵已经没有办法展开攻势。那么日本人的目的应该是开辟新的登陆地点。

开辟的新登陆点就很容易推测出来了——杭州湾。那么日本人的意图也就暴露了,他们要直插国民军后方实施合围战术。

统帅部忙调集二十一集团军和五个师的川军增援,重点盯防杭州湾。此时统帅部决定弃守上海,交替掩护撤退,回援南京开辟第二道防线。把多半的军队丢在上海的结果只有亡国。

就在当时也已做出放弃南京的决定和开始制定武汉会战的计划。第一批和第二批投入战场的都是国民军的精锐,这些部队者伤亡惨重。统帅部已经失去了与日军再一次决战的勇气。

他们已经作好长期搞战的准备。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之下,不得已只能依靠地利和全国高涨的抗日民心与敌人拼消耗。”

“资料上不是说是因为南京失利之后才做出武汉会战的决定的吗?”赵政国问道。

“你认为呢?”仇老笑问道:“作为参谋都清楚一场战役不可能只有一套方案,一场战役也不可能临时拿出来应敌。

当时统帅部也有几套备选方案,只是这些方案排列的顺序不同而已。第一方案就是把重创的部队调到湘、赣、皖、鄂、浙、苏进行休整补充随后参加武汉会战。

由二线军队进行南京防守。休整补充后部队一分为三,一部策应南京保卫战,一部盯守北线战场,阻止北线日军南下合围,另一部撤至武夷山区防止日军南侵。然后以长江一线层层布置重兵消耗日军,然后在武汉城外再决一死战。”

赵政国点了点头,虽然他在军队中时只是一个小参谋,只研究过战术性的问题。但退伍后凭个人爱好也研究过一些战役性的战法。这个方案并没有什么问题,交替掩护、就近补充、逐次交战、保持战力、消耗敌人。

这样不仅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可有效地延迟敌人的进攻速度。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和时间。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是最好的战略了。

仇老继续说道:“第二方案也是先把重创部队调到六省休整补充,同时策应南京防守,确保南京不失。争取国际支持,在国际力量的调停之下与日本进行和谈。

争取得战略调整的时间。如和谈不成则退守武汉,与敌在武汉毕一功于一役。失败后将部队分散于山区开辟第二战场。

第三个方案同样是先把重创部队调到六省休整,依托沿江要塞、武夷山、大别山、罗宵山与敌人周旋。部队在山区一边休养一边作战。

把国府迁往成都固守抗敌。这个方案中有放弃与敌人在武汉作战的意图,采取保存实力依托山区与敌周旋的计划,也是最为悲观的一个战略布置。

武汉是一个战略重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统帅部也充分估计了日本对武汉势在必得的战略目的。要避开日本人的锋芒只有弃守武汉,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后来武汉会战实际上更多的是采取了第三个方案。只是调整了国府的位置。这也是在南京失守之后,国军接连失利,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之下,被迫采取了为保守的一种战法。”

“这么说统帅部在执行第一方案到一半之时就不得不改为第三方案了。”赵政国想了想说道。

“不错。”仇老点了点头说道:“原来的计划之中是先与日本人在南京城外决战,然后再在武汉城外与日本人决战。他们信心十足地认为日本军队在接连大战之后就会无力再进攻中国,不得不与国府谈判。为他们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

淞沪会战的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南京保卫战又非常仓促,根本就没有办法调整布置。再说南京是国都,他们如果不做抵抗地放弃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抗日信心。统帅部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明知必败也要一战。

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统帅部没有想到山东就这么快丢掉了。仓促中又被迫组织了徐州会战。经过这两战之后国民军精锐尽失。不得不做出放弃武汉采取得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