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17章 信仰与使命(3/3)

    “有贞兄说的对。”郑森点头附和道,“盛京离盖州太远了。”

    又有士子质疑道:“可如果放弃盛京退回盖州卫,建奴会不会放弃与我野战?毕竟年初我军夺取盖州卫之后,建奴就没什么响动。”

    “那就不回盖州。”徐应伟道,“另选一处战场。”

    说此一顿,徐应伟指着舆图说:“我看海州就是极好的战场。”

    郑森说道:“海州卫确实不错,一旦野战失利,不仅可以退入海州卫城坚守,更可以得到盖州的支援,后勤补给也有保证。”

    “就是这。”徐应伟点点头说,“如果守盛京,很容易被建奴切断后勤补给,这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海州卫虽然也有同样的危险,但是风险要小得多。”

    其中道理很简单,援军从盖州打到海州、和从盖州打到盛京的难度截然不同。

    因为从盖州到海州不过一百五十里路程,从盖州到盛京却足足有四百多里路,援军一路打过去即费时又费力,一旦建奴也调来援军,局面就极可能提前演变成战略决战,这是崇祯不愿意看到的,他不想在这时候跟建奴决战。

    这个阶段,崇祯只想以小搏大,消耗建奴。

    顾炎武道:“圣上,臣建议将战场选在海州与浑河之间的东昌堡东胜堡一线。”

    “东昌堡、东胜堡一线?”崇祯的目光落在舆图上,若有所思道,“理由呢?”

    顾炎武道:“因为从东胜堡往北沿着浑河以及辽河东岸有古长城,不利于建奴大军快速过河,所以建奴肯定不会选择东胜堡以北渡河。”

    “东昌堡以南辽河河段,因水面过于宽阔,所以河心的冰层不厚,恐难以承受上千斤红夷大炮的重压,所以建奴的重炮只能从东昌堡到东胜堡一线东渡浑河,我军若在东昌堡到东胜堡一线展开,就不必担心遭受建奴迂回侧击。”

    郑森当即提出质疑:“辽河虽宽,冰层再薄,人马通行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宁人兄为何断言我军不会遭到建奴之迂回侧击。”

    顾炎武道:“只要建奴的红夷大炮过不了河,仅凭步骑过河,纵然迂回侧击,又何惧之有?空心方阵足以拒之。”

    谷亭镇之战给了明军极大的自信。

    当然,这个自信是建立在建奴没有大炮的前提下。

    一旦建奴动用大炮,单靠步兵的空心方阵是绝对抵挡不住的。

    这时,崇祯忽然笑着说道:“红夷大炮不用担心,多尔衮就算带着红夷大炮,短时间之内只怕也是到不了辽东,因为辽西的道路原本就很烂,再加上现在又是冬雨季节,辽西至少得下十天半个月的淫雨,路就更难走。”

    “这样的话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顾炎武说道。

    “如果建奴没携带红夷大炮的话,在何处野战没有什么区别。”

    徐应伟却忽然说道:“但是东昌堡到东胜堡一线是建奴增援沉阳的必经之路,我军在这一线列阵,相当于扼住了建奴的七寸,建奴就无法绕道或者避战。”

    “对,还可以炸冰。”曾经参与淮安府大战的卢象同忽然说道。

    “事先在冰面上凿洞并埋设火药,待到建奴渡河之时再炸塌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