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向贵戚借助(1/4)

王承恩知道主子的心思,立刻越过这些无用的言辞,李琏在奏折后面说出筹饷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北方糜烂很难筹饷,南方相对稳定,尤其是江浙,多年没有兵灾之祸,大户兼并土地,经营商业,锦衣玉食,竟相奢侈,完全不以国家困难为念。他在疏中要求皇上毅然下诏,责令江南大户自动报出产业,认捐军饷,倘有违抗的,就把他的家产充公,一点也不要姑息……

崇祯听完王承恩读完这封奏疏,心中觉得很有道理,他拿过奏疏亲自看了一遍,别的也就罢了,唯独叫江南大户输饷一事觉得可行,也是目前的救急良策。江南各地确实太平了多年,异常富庶,不像京畿一带迭糟清兵破坏,且连年天灾不断。他想,目前国家这般困难,这般危急,叫江南大户们捐几个钱,使国家不至于瓦解崩溃,理所应该。

但是,冷静的想一想,他又开始踌躇了,他预料这事必将遭到江、浙籍的朝臣反对,而且住在大江以南的缙绅大户也必将激烈反对。如今国家岁入的大半都依靠江浙,京城的禄米和民食,以及京畿和蓟辽的军粮也全靠江浙供应,除非到了万不得已,走投无路,最好不要动江浙两省的缙绅大户,使他们同朝廷离心离德,但他又舍不得这条筹措军饷的法子。考虑再三,他提起朱笔批道:

“这李琏所奏向江浙大户劝输军饷一事,是否可行,着内阁与户部臣详细奏来,钦此!”

倘若,崇祯在御批中用坚决赞同的语气,南方籍的大臣尽管还会用各种方法抵抗,但也不能不有所顾忌。而且,皇帝态度坚决的话,一些出身寒门的南方臣僚和北方籍的臣僚大都会支持他。但他用的是十分活动的口气批示交给内阁和户部大臣“详议”,原来可以支持他的人便不敢出头。

过了几天,内阁和户部大臣回奏说李琏的建议万万不可采纳,如果采纳不但行不通,还会在江南激起暴乱。如今财赋全靠江南,倘若江南一乱,大局就更加不可收拾。这些大臣怕自己的回奏不够有力,还怕有人出头支持李琏,就唆使一些言官上书,大肆抨击李琏,使得李琏不得不离开京城。

崇祯看着这些回奏和抨击李琏的奏折,十分恼火,从鼻孔中哼了一声,小声骂道:“这群臭嘴乌鸦!”显然他是瞧不起这些言官,不同意他们抨击李琏的奏折。他站起来在暖阁中走来走去,考虑如何去办。过了一阵,他决定将这些奏折留中,不给回复,置之不理。对于臣子的反应,让他陷入到很深的痛苦当中,一方面他认为这个建议在当前确实是个救急的办法,另一方面,他害怕会引起江南到处骚动,到时候,连供应京师的粮食都不能保证。

最后,他决定不考虑李琏的建议,重新考虑向皇亲国戚借助的事。他认为别的办法纵然可行,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唯有皇亲都住在天子脚下,说声出钱,马上就可以办到。但这是一件大事,他仍然踌躇,于是对帘外侍候的太监说:

“叫薛国观、程国祥来!”

当时有七位阁臣,薛国观是首辅,程国祥是次辅,所以崇祯单独召见他们。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薛国观是陕西人,程国祥是江北人,二人都是贫寒出身,没有太大后台势力,与皇亲国戚瓜葛较少。他希望在向皇亲国戚借助的事情上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替他出主意。于是,崇祯在宏德殿召见了二人。

崇祯来到宏德殿,默默坐在中间的盘龙御座上,低头发怔。

过了一会儿,薛国观和程国祥慌忙来了,他们不知道皇上忽然召见他们有什么重大事情,心中七上八下。在向皇帝叩拜的时候,薛国观由于紧张,踩住了自己的蟒袍一角,差点跌倒。而程国祥的小腿肚微微打战,连呼吸都有些困难。赐座之后,崇祯叹了口气,绕着圈子说:

“朕召见先生们,不为别的,只因为灾异迭现,使朕寝食难安,前天的大风霾为多年少有,上天如此警示,先生们何以教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