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杜聿明与史迪威从合作到分裂(2/3)

史迪威对杜聿明在古北口作战和昆仑关战役中的卓越建树,了如指掌,且颇赞赏,因而对杜聿的最初印象甚佳。他认为杜聿明训练部队和带兵打仗都有独特的作风和卓异的见地,很有进取精神,是一位优秀将领。因此,当杜聿明于3月14日深夜驱车赶到梅苗“红楼”来拜访史迪威时,史迪威竟然一反他素来轻视中国高级将领而不假辞色的常态,一听说杜聿明到了,他便亲自来到杜聿明的座车门边恭候,好像是迎接久别的老友那样:笑容满脸,激情满腔、热烈握手,有说有笑,相偕来到“红楼”楼下作战室(由原来的大客厅布置而成),史迪威的参谋长格鲁伯准将便安排杜聿明及随行的参谋处长李汉萍少将在室内沙发上就坐。可是,杜聿明在史迪威陪同下一走进作战室,发现墙上挂有巨幅缅甸军用地形图,地上还放置一个庞大的沙盘,都用兵棋展示出敌我态势,顿时眼睛为之一亮,便没有到沙发上落座,迳直来到作战地图和兵棋沙盘前,注目细看。当他看见墙上悬挂的这张20万分之一的缅甸地形图和另一张100万分之一缅甸全图,都很详细新颖,是英军于1941年航测而制的新图,他马上召来李汉萍处长,问他,为什么长官部没有这种新版地图。李说:“去年12月15日在昆明受命出发援缅时,他向昆明行营领取的全是缅甸旧图,而且只有100万分之一和300万分之一两种,后来参谋团经由丹尼斯从缅甸英军总部替我们要来一些30年代出版的缅甸地形图,也是100万分之一的,所以不甚详细,甚至与现地有出入,很不合用。”杜聿明听罢就转身对史迪威说:“史将军!您知道地图对于我们战地指挥官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可是,我们司令部现在使用的缅甸地形图,却是30年代中期英军测制的百万分之一老图,很不详细,且不精确,现地上的地名在图上找不着,图上的地物现地却没有,这种过了时的军用地形图早就应当销毁了,岂能发给作战部队使用呢?”杜聿明的话锋一转,继续说道:“我现在看到了您这作战室内悬挂的地图,心里既高兴又羡慕,希望您能替我们也弄到这样精确而且详细的新图。”史迪威马上把我喊去,问我这种地图是从何处弄来的,是否还有办法也替杜副长官和各部队长再弄一些这种新版缅甸地形图,供其使用?我告诉史迪威,史总部和腊戍参谋团现在用的这种缅甸地形图,是前几天,我从梅苗英军总部情报部领来的,听说英军总部近日又从印度用飞机运来了一批新版缅甸地形图,可以同英军总部联系,向其申请我们所需的地图。

杜聿明一听就对我说:“楚英老弟:就请你陪同李汉萍处长连夜到英军总部走一趟,请他们给长官部和各级部队发一些新版缅甸地形图。”史迪威也叫我立即去办此事。我便请杜聿明用电话向侯腾说明情况,请他即时同英军联络,谈妥此事。另请史迪威也给亚历山大写封信由我带去面呈。我随即带了两辆汽车和4名宪兵,陪李汉萍处长驱车来到梅苗北郊燕雀湖畔、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一座高大富丽的建筑——弗拉格斯塔夫大厦。这是当时英国缅甸总督府和缅甸英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这天(1942年3月14日夜)刚好是星期六,是西方人的周末。这时在缅甸虽然已是战火纷飞的战时,而且总督府和英军总部也是3月6日才从仰光撤退至此的。但是,梅苗这个著名的避暑胜地,声满全球的缅甸夏都还没有挨过日本鬼子的轰炸,也听不见前方的枪炮声,所以这座大楼底层的军官俱乐部里,依然灯火通明,乐声大作,人们正在这里轻歌曼舞,觥筹交错,如痴如醉地在尽情欢度周末,偌大的楼房里除值班人员外,已是空无一人。我在作战值班室找到柯克上校,向他说明来意,并出示史迪威信给亚历山大的亲笔信。柯克立即派人将此信送呈亚历山大,同时用电话向其说明我和李汉萍少将的来意。亚历山大即指示其情报部长侯勃生上校:“对中国军队急需的缅甸新地图,应尽其所有,供给他们。”并把侯勃生和情报部主管地图资料的薛穆尔中校从俱乐部找来,给我们发了50万分之一新缅甸地形图22份,10万分之一新缅甸地形图44份,5万分之一新缅甸地形图220份,由中英两军士兵从仓库搬出装上汽车。我便连夜返回红楼复命。李汉萍少将向杜聿明详细报告了交涉经过和领取新图数量。杜听后异常兴奋,笑容满面地走来用手拍拍我的肩头说:“楚英老弟!辛苦你了,你为中国远征军又作了一件很好的实事,谢谢!”他随即吩咐李处长:给师、团、营、连分别发50万、10万和5万分之一的新缅甸地图,师部团部可多发几份,营、连各发一份。第6军也要如数发给。

(四)陈述缅甸作战方案,史杜二人不谋而合

此时,杜聿明正向史迪威介绍第5、第6两军的历史沿革、编制装备、现有实力、训练程度、体能状况和士气等。他说:第5军现有官兵54468人(包括配属的炮10团1营和炮18团1营);骡马1240匹、装炮战车59辆、装枪战车55辆、运输汽车512辆、工程牵引汽车412辆、摩托车456辆,其他车辆50辆;步枪10978支,轻机枪674挺,重机枪180挺,高射机枪18挺;迫击炮63门,迫击炮116门,山野炮()16门,平射炮()25门,战防炮()53门,15cm野炮12门,15cm榴弹炮6门。第6军现有官兵29222人,步枪8817支,轻机枪549挺,重机枪187挺,迫击炮102门,平射炮8门,榴弹炮6门。两军共计83690人。

接着他对史迪威讲述了缅甸地理形势和英军与日军的状况,并对之做出分析判断。随即指出:“综合亚洲太平洋地区当前的作战态势判断,我估计日军在两周左右极有可能从新加坡、马来亚方面抽出兵力,增援进攻缅甸的作战,以图在缅甸腹地同中英联军决战,进而夺取全部缅甸,掠夺缅甸的丰富战争资源,威逼印度;切断我国的国际通道,逼我屈服;以遂行其与希特勒会师中东、瓜分世界的迷梦。显而易见:一,两周后缅甸战场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质的变化,使中英联军处于不利的地位,缅甸战场的空前鏖战局面,即将到来。时不假我,中英指挥官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及早图之。”又说:“中英联军必须紧紧抓住目前日军在缅仅有两个师团且被分散配置,其后续兵团尚未到来,日军抢修的泰缅公路刚刚修通,其重装备尚未全部来缅的良机,用最迅速的方法在极短时间内集中中英两军主力,选择适当的地区,诱敌第55师团孤军深入,先将其包围歼灭,然后再围歼其第33师团,乘势收复仰光;再整顿态势,迎击日军的后续增援兵团。故‘攻势作战’、‘各个击破’、‘包围歼敌’的战术,应成为中英联军在缅甸战场打败日军的首选方针。而选定同古地区对日军发动进攻,则可期必胜之结果。”

史迪威听见了杜聿明说到最后这几句话,情不自禁地喜形于色,竟高兴得鼓掌称赞。正在一旁凝神谛听的格鲁伯准将、斯利尼和费里斯上校、多恩中校、罗伯茨中校、费尔德少校、梅里尔少校和担任杜聿明翻译的曾锡珪上校与我,也都受到感染而热烈地鼓掌。史迪威立马从沙发上倏地起身,走到站在沙盘和作战地图旁边的杜聿明身边,用双手紧紧握着杜聿明的手,高声笑着说:“杜将军!今夜我二人虽然是初次会面,你我却是一见如故啊!刚才你所讲的缅战方针竟然同我完全想到一起了,真是不谋而合呀!”他问杜聿明:你打算如何进行同古攻势以及缅甸战役?这时杜聿明正伸手接过史迪威侍从副官狄克杨送来的茶,轻轻呷了一口,便接着说:“我设想由200师附必要的特种兵部队,在皮尤至同古城垣及其周边要地,分别构筑伏击,阻击阵地,逐次打击日军,不断消耗其有生力量,挫伤其士气,诱敌至同古主阵地前,利用急袭火力予敌以决定性打击,乘其攻势顿挫,指挥失灵,立即以第5军主力加上第6军一部从同古两翼出击,将敌人包围在锡当河西岸、喀巴温河南岸地区歼灭之;然后,会同英军包围敌第33师团于奥坎、勃固之间,夹击歼灭之;乘胜收复仰光。”史迪威听着杜聿明的讲话,很合他的意图,便情不自禁地连声说:“很好!很好!”杜聿明则进一步指出:“诱使敌人第55师团孤军前进到同古我主阵地前,将其包围歼灭,这一仗的胜算,可以说我们已经稳操在握。但是,我们正面临着同敌军抢时间和争速度的关键问题。这是个极其严峻的现实问题。现在第200师刚刚到达皮尤、同古地区,正在夜以继日地赶筑防御工事,积极备战中,再有四、五天时间,他们就能全部完成作战准备。该师加上配属部队有11000人,而日军第55师团估计有24000人以上,我200师完全有能力独自抗击敌55师团,守住同古达一周以上时间。”杜聿明话锋一转,紧接着说:“可是,第5军直属部队到现在才有一小部分到达漂背,炮兵和战车还在腊戍以远的来此途中;第22师刚到芒市、龙陵地区;第96师还远在保山;第6军的暂55师正由腊戍南下。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能在一周左右将第5军主力和第6军一部都调到同古至平满纳(也译为:彬文那)地区集中,完成战备。这就要求英军保证有500辆汽车日夜不停地在滇缅公路上川流不息接运部队来缅,并在腊戍至平满纳以及到同古的铁路线上保持火车畅通无阻,而且能及时提供必需的火车车辆;同时请英军在我军活动和作战地域建设完善的后勤设施,保证供应毋缺,实为至要。这是决定同古攻势能否进行和成败的关键所在。”杜聿明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随即端起狄克杨送来的茶,又轻轻地呷了两口,跟着又说:“我今晚专程来拜望您史迪威将军,就是希望能得到您的鼎力帮助,以促成同古攻势能顺利进行。事实很明显,同古之战是缅甸战局发展的转折点。从对日作战的全局来看,我们必须在缅甸战场打败日军,以扭转局势,激励民心士气。”

史迪威接着杜聿明的话茬儿高声答道:“杜将军啊!你的话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你我的想法很一致,真如我刚才所说是“不谋而合”,使我深切感到:在缅甸战场上你的确是我的知音。”史迪威将军又说:“今天上午我再次就缅战问题同亚历山大将军恳切地谈过,他慷慨承诺满足我的各项要求,保证提供500辆汽车赴滇西接运第5军来缅。他并郑重表示:‘英军决与华军并肩战斗到底,每一寸土地都要使日军付出惨重的血的代价。’我觉得亚历山大的话是可以信赖的。”杜聿明见史迪威对亚历山大颇为信任,并恳切表示将全力支持“同古攻势作战,”便欣然起身告辞。

史迪威送走杜聿明后,颇为自信地对我们这几个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杜聿明不错呀!他很有头脑,很有见地,战术很灵活,企图很积极,有进攻精神。我们的目标完全一致。他是我值得信赖的伙伴,对打赢缅甸这一仗,他不但信心百倍,而且很有办法。看得出来,以杜聿明为代表的中国军人的战斗意志很坚强,进攻精神也很旺盛,他们是铁了心要在缅甸打败日本鬼子的,而且战术很巧妙,指挥也很适当。现在就看英国佬的实际行动了。但愿亚历山大能言行一致,不失名将本色啊!”

3月14日夜,史迪威同杜聿明生平首次会晤,谈得很投缘,使史迪威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所以他称这次同杜聿明相会是“一见如故”,说杜聿明的意见同他是“不谋而合”。这是两人关系最最融洽的时刻。

(五)好景不常,史迪威的“一号命令”使杜聿明疑窦丛生

史迪威的战争理念是:军队是战争的主体,战略确定之后主要靠军队去实现,军队建设尤其重要。当他于14日晚同杜聿明商定缅甸战略方针:由同古发动攻势后,便于15日晨飞赴同古视察200师。从同古到皮尤近100公里地域,他走遍了200师每个防御设施,见戴师长战术机动灵活,指挥部署有方,官兵斗志昂扬,作战准备充分,确信该师能达成固守同古,消耗日军,策应主力反攻之任务。即于17日飞赴重庆向蒋介石汇报他与杜聿明共同策定的“同古攻势作战构想。”但因仰光弃守后,蒋介石的缅战方针,已由“积极进攻”改为“积极防御”。其目标则由“保卫或收复仰光”改为“保卫曼德勒和缅北走廊”。加之我驻缅参谋团对英军的情报:“缅甸日军正以主力沿伊洛瓦江北上,直趋曼德勒。其18师团已到泰国北部清迈一带,向掸邦进攻,以图夺取腊戍”竟轻信不疑。遂导致蒋介石的注意力,始终放在西线的伊洛瓦底江和东线的萨尔温江这两方面,对于史迪威的同古攻势并不热心。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同意“以现有兵力在同古、平满纳地区举行第一次会战,”而将新22师置于萨斯瓦、东敦枝地区支持英军,将96师置于曼德勒保持机动。该两师由史迪威直接掌握,另令正向昆明前进的新38师继续向缅甸前进。21日深夜,史迪威由重庆回到腊戍,便签发了由驻缅参谋团拟就的“第一号作战命令”,其要旨是:由杜聿明指挥第5军直属部队、第200师和暂55师主力(该师第1团和第2团第1营接替英13旅在毛奇、乐可的防务),担任同古方面作战;第6军按现行部署准备迎击由泰国来犯之敌(笔者注:该军军部位于罗列姆,第93师位于景东,守备孟帕亚、孟板地区;49师位于兰柯,守备孟庞、孟唐地区);新22师、96师归史迪威直接指挥,分别位于东敦枝、萨斯瓦和曼德勒。

杜聿明原来满心期待史迪威回到缅甸,下令发动“同古攻势”作战。没有想到史迪威的第一号作战命令竟背弃了他14日晚在梅苗红楼同史迪威达成的共识,也违背了史迪威3月16日深夜在腊戍用电话同杜聿明最后商定的“同古攻势”的主旨,使人们热切期望进行的“同古攻势作战”,结果变成一种十分消极的防守战,完全没有发动进攻的迹象。这使杜聿明不得不怀疑是史迪威受到亚历山大的鼓惑和操纵,处处迁就英军而不顾中国军队安危的结果。从而衍生出对史迪威的猜疑和不满。史、杜二人的裂痕由此滋生。

(六)史杜同举平满纳会战,两人重归于好

3月31日,史迪威到重庆向蒋介石汇报时,告了杜聿明的“状”,指控杜聿明和廖耀湘蔑视他的权威,不听他的命令,遂使同古攻势夭折,缅甸战局逆转,请求处分杜、廖二人。同时表示:他决定辞职,不回缅甸了。蒋对此颇为诧异,竟默然无语。沉思片刻,才微笑地慰勉史迪威,请他以抗日战争的大局为重,务必重返缅甸,继续担任缅战最高指挥官,协调好中英关系,力争打败日军,扭转盟军对日作战的形势,重振盟国的民心和士气。同时表示:已选派中国的抗日名将罗卓英上将取代卫立煌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统帅驻缅中国军队,受史迪威指挥;并以在缅甸的参谋团团长林蔚作为史迪威的慕僚长,协助史迪威策划缅战;他将亲赴缅甸,向中国将领重申:史迪威参谋长是代表他指挥中国军队在缅甸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拥有统帅全权,应绝对服从史迪威的命令。又说:“由杜聿明策定的《平满纳会战计划》,经驻缅参谋团审核研究,认为可行,罗卓英阅读后也很赞同,现交将军审阅,请表示意见。”侍卫官杨凤藻即将此项计划交史迪威。该计划的要旨是:“①新22师在现地(南阳车站及其南方的米拉河)至扼拉间(约100公里)阻击日军,依逐次抵抗战术,并用敌后奇袭、敌前埋伏和夜间拢袭诸战法,不断打击、消耗日军,为主力在平满纳准备会战,至少应阻止日军在扼拉以南地区达两周以上,尔后相机转移至平满纳西方的列威附近,整顿态势,准备出击。②96师以强有力一部在平满纳附近择要构筑防御阵地,依火力急袭与逆袭摧毁日军攻势,主力配合200师在军炮兵及战车支援下从平满纳东侧,新22师自平满纳西侧,同时出击,包围日军于胖加柏河北岸歼灭之。③军游击支队应向敌后积极活动,破坏其通信、交通、补给,袭击其后方机构,使日军腹背受敌。④以新38师为机动兵团置于塔泽。⑤如日军以一部自毛奇进击乐可,第6军除加强乐可的守备外,应保持强有力机动兵团适时击破自乐可北犯的日军。⑥应促使英军固守阿兰谬等西线要地,并应采取有效步骤防止英军突退。”

史迪威仔细看了上述这份《平满纳会战计划要旨》后,心里倏地一亮,再次感到杜聿明的战略构想,又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了,原来对杜聿明因放弃同古而使他耿耿于怀的满腹的愤懑情绪,也随之冰释无遗,重新在心中升起了对杜聿明的好感,便主动找蒋介石表示,愿意重返缅甸继续战斗,也不再提要求处分杜、廖二人的事了。

蒋介石见此情景,便偕宋美龄、史迪威、罗卓英等人于4月5日来到梅苗,部署缅甸作战。

从3月31日史迪威离缅赴渝到4月6日他返回梅苗,在过去这7天中,缅甸战场的情况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早在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后,日本南方军已令第15军不待第18、56两师团到缅,即以55和33师团分别攻占同古、卑谬,然后举4个师进行曼德勒会战,期于5月内占领全缅,进出怒江和亲敦江。当派第5飞行集团长小烟英良中将指挥第4、7、10、12四个飞行团(400多架作战飞机)支援第15军作战。于3月21、22两天突袭了马圭、勃生英军两个主要空军基地,使罗奥准将的英国空军几遭全军覆灭,缅甸的制空权,完全落入日军手中,从此英军飞机在缅甸绝迹。只有美国空军志愿队,还不断地出动飞机攻击日军,使日军地面部队和飞机经常受到重大损失。

2.3月29日,日军第56师团主力另附汽车450辆、重炮1个联队、坦克、装甲车各1个大队赶到同古,于4月1日派出先遣队(由搜索联队附两个步兵队,野炮,工兵,汽车各1队编成)向毛奇突击,5日占领该地,进抵南麦黑。同时派113联队第2大队为左侧支队,经里克左、雅多向保拉克北方迂回,进出乐可。师团主力随先遣队跟进,企图夺取乐可,然后向腊戍奔袭。日第15军还打算派空降兵袭取腊戍。

3.3月29日,日军第55师团在南阳车站附近遭到新22师猛烈进攻,退守米拉河南方的塞特里头,克拉格,克永岗一带与我对峙。其第18师团于3日随15军司令司饭田祥二郎中将及其司令部来到同古,部署“曼德勒会战”,决定:以56师团经乐可、雷列姆袭取腊戍,尔后向怒江挺进;第18、55两师团沿铁路线东西直趋曼德勒,与向曼德勒北方迂回之33师团相配合包围联军主力于伊江南岸歼灭之;第33师团直取仁安羌,尔后向曼德勒北方迂回,协力18、55师团围歼联军主力后向亲敦江进出。(笔者注:4月10日新22师65团邓军林部在司瓦与日18、55两师团激战一周俘获日15军《曼德勒会战计划大纲》其要点如上所述)。我新22师从3月30日到4月16日,以九千之众,同敌18、55师团鏖战18天,至16日仍将该敌阻止在扼拉以南地区,共歼敌原田大佐以下4800多人,俘获了一批武器装具,达成预期的战斗目标)。

4.在西线的日军第33师团于3月25日攻占要地礼勃坦(是通阿兰谬、马圭、勃生和若开的交通枢纽)后,一路猛进,4月1日占领卑谬,5日占领阿兰谬,10天之内推进260多公里,俘英军3000多人,坦克22辆,装甲车36辆,汽车163辆,大炮35门、机枪53挺,英军还伤亡600多人。这是英军在2月23日西当河失败后又一次重挫。4月6日,英缅1军军部退到马圭,英缅1师退到明拉、米昌耶、新榜卫一带,英缅17师及装甲7旅退到萨斯瓦、东敦枝,科可工地区。

4月6日,亚历山大晋见蒋介石,蒋以即将发动平满纳攻势相告,促请英军坚守西线战略要点阿兰廖,使中国军队在平满纳作战容易。不料,亚历山大竟报告说:“英军已于5日撤出阿兰谬。现在萨斯瓦、东敦枝、米昌耶、明拉一带布防。”蒋闻言愕然,只说:“希望英军信守‘坚决与华军并肩作战到底’的庄严承诺,不要再自行后退了。”亚氏便心怀歉意,唯唯而退。

7日,蒋介石召集史迪威、罗卓英、林蔚、杜聿明、戴安澜、孙立人、侯腾等等将领开会,宣布:仍由史迪威任缅战最高指挥官,罗卓英、林蔚、杜聿明均归其指挥,拥有统帅全权。同时宣示他的缅战方针:“力求先破敌之一路,取得主宰缅甸战局的主动权”。决定进行平满纳会战。并指出:“决定平满纳会战胜败的关键是:第6军能否守住乐可,将敌56师团拒止于乐可以南地区,确保和榜、东枝、雷列姆、腊戍安全无虞;西线英军能否确守萨斯瓦、东敦枝至米昌耶一带现阵地,确保平满纳侧翼安全”。又说:“如乐可方面仅有日军56师团,而中路日军尚未进行真面目的进攻,应火速调集可期必胜之兵力和特种兵于和榜以南集结,诱敌至乐可包围歼灭之,随即移师迎击中路之敌;倘若东路和中路的日军同时来攻,第6军仍应竭全力将东路的日军阻在乐可以南地区;第5军附新38师应断行反攻,迅速击破中路之敌,然后转用主力于东路,再歼敌56师团”。

8日,蒋介石夫妇率林蔚、罗卓英、杜聿明等视察担任曼德勒卫戌任务的新38师。史迪威便亲诣英军总部,再次恳切敦促亚历山大务必严令英军固守现阵地,而亚历山大却将斯利姆策定的“曼德勒攻势作战计划”交史迪威过目,并使劲地劝说史迪威,要他放弃平满纳会战,将第5军北撤,和英军一道退到塔译、敏铁拉、东沙、敏建一带占领阵地,举行“曼德勒攻势”(笔者注:通称“斯利姆计划”)。史迪威一听就火了。他正色问道:“从3月25日到4月6日英军一口气退了近三百公里,现在又想退,你们是否想一直退到印度去呢”?又说:“打败日军,保住缅甸,是盟国对日作战的共同需要,是中英两国共同利益所在。中国军队已准备好要发动平满纳攻势而你们英军却要后退,这太不合情义了,也有损英国的风度,我恳切地希望英军以大局为重,配合华军打好这一仗。谢谢了”。亚历山大已无可说,欣然答应守住现阵地,支援平满纳攻势。当晚,史迪威将亚氏的答复向蒋介石汇报后,仍然提醒罗卓英和杜聿明要时刻注意西线英军的动态,防其不告而走。看来史迪威对亚历山大的信任度已大不如前了。这正是缅甸战役的大不幸啊!

9日,史迪威送走蒋介石夫妇后,便带着我和梅里尔驱车到曼勒去看孙立人的部队。他不通知任何人,也没有佩戴军衔标志,穿美式军便服,头戴一顶“童子军帽”(笔者注:这实际上是美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的军帽),迳直来到兵舍、伙房、病号休养室、禁闭室、仓库、马厩、哨所和施工场地去仔细地察看,途中遇到114团的巡逻队,将我们一行人拦下来盘问检查,经我出示证件并解释后,才被放行。史迪威站在一旁仔细观察这队巡逻兵的装备和执行任务的方式,感到很满意,随口说:“从这支巡逻队身上看见了孙立人部队的全貌,他们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军队,很好!”转口对巡逻队说:“孩子们!你们是好样的。你们做的好!”接着史迪威就来到正在挖战壕的一群士兵中,跟士兵们攀谈起来,他听见有人说四川话,他也学着说四川话,发音难免怪腔怪调,引来士兵们的捧腹大笑。有的兵哥就喊着:“老爷子”来纠正史迪威的发音。我告诉兵哥们;史迪威喜欢人们叫他“乔大叔”。从此,“乔大叔”的称呼便迅速传开,被官兵广为运用。史迪威听见“乔大叔”三字果然喜上眉稍,乐呵呵地发笑。他也跳进战壕拿起铁锹跟战士们一道干起构筑战斗工事的体力活,弄得我和梅里尔、狄克杨便一齐在他身边也照样干起来。不一会,114团团长李鸿上校闻讯赶来,一眼认出史迪威正在使劲地抡锹挖土,便肃立在旁,高声喊叫:“立正!”全场二三百名官兵一听立即丢下手中的工具,肃然敬立在原地,原来热火朝天、有说有笑、有歌有唱的热闹场面,突然变得寂静无声,史迪威也被这倏地变化了气氛弄得发楞,他抬头就看见李鸿上校正向他敬礼,并说:“我是新38师114团团长李鸿,特来晋见将军,请到团部去休息。”史迪威慢慢站直身体向李鸿说,叫大家“稍息”。快让官兵们继续干活。同时伸手紧紧握住李鸿那沾满泥巴、长了血泡的手,仔细地把李鸿从头到脚打量一番,还反复地对李鸿那双长满老茧和血泡的手掌看了又看,深情地说:“我就喜欢像你这样士兵化了的军官,能同士兵一体踏踏实实干事,在中国300多万陆军中,能有半数的团长能像你一样就好了。在缅甸中国远征军21个步兵团中,如有15个团达到你114团的标准,我确信打败饭田祥二郎,一定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的事了。”李鸿便胀红了脸连说:“过奖了,愧不敢当!”史迪威看过114团便赶往曼德勒南郊米丁格和西郊阿瓦去看113团刘放吾的部队(笔者注:112团陈鸣人部已于8日蒋介石来此视察后,奉派调赴塔泽归杜聿明指挥),在米丁格见到了正在指导113团构工布防的孙立人。史迪威看见113团也很棒,便怀着愉快心情于夕阳西下时离开孙立人等,回到梅苗。当晚同罗卓英商定:将长官和史总部移往漂背后,他和罗卓英一同到各部队去看看,了解情况,鼓舞士气,指导备战。

10日清晨,由杨业孔中将率领长官部、格鲁伯准将带着史总乘车前往漂背。我和梅里尔、王宴清等陪着史迪威,罗卓英驱车到漂背会合杜聿明,一道来到基东甘看望正在战前整训的200师,检阅了部队,观看了实弹战斗演习和夜间战斗。史、罗二人对200师观感甚好。11日,史、罗、杜、三人又一同到平满纳看了96师,并在沙盘上演示了“平满纳攻势作战”的计划腹案还举行实兵演习。史迪威还想赶往司瓦,看望正同日军18、55两师团激战中的新22师,被杜聿明劝阻,便利用电话同廖耀湘及守司瓦的65团团长邓军林了解到近几天的战斗情况,廖耀湘坚决表示:只要他在,就一定把日军阻止在现地,使其无法北犯。史、罗、杜三人经过这两天对200师、96师的实地考察,以及对新22师战况的实际了解,都对“平满纳攻势”的前途充满信心。相约于12日由史迪威和罗卓英一同赴乐可、保拉克视察暂55师的战况;杜聿明前往马圭会晤斯利姆并考察英军的防务,请其以坦克、大炮支援平满纳攻势作战。

日军56师团先遣队在空军支援下,于11日与暂55师第1团主力在南麦黑激战竟日,我伤亡众多,便在据守柏桑的第一团第一营及据守土墙的第2团第1营合力掩护下,向土墙河北岸撤退,于12日在保拉克占领阵地,师骑兵连在雅多。甘丽初见情况严重,即令暂55师陈勉吾师长调整部署,另调第2团主力据守保拉克西侧的南柏,急调原在东枝黑河的第3团来乐可布防,师指挥所推进到乐可。甘军长另调军工兵营到乐可增援,再调49师146团团长梁筠上校率新部由木迈渡南邦河向乐可增援,又调原在萨尔温江畔塔科据守的第93师279团团长朱谔臣上校率所部经和榜向乐可前进,他自己率军指挥所赶到和榜南方约50公里处的文因,指挥作战。12日中午,我开着史迪威的指挥所(美国制造的中型吉普、安装着强功率无线电话、电报两用机)随罗卓英的车队、急驰280公里来到文因,同甘丽初会面,听取了他的简单战报后,连午饭都顾不上吃,随即一同驱车到乐可(北至文因98公里,南至南柏,保拉克约80公里)暂55师指挥所吃中饭。史迪威、罗卓英和甘丽初就坐在桌边,一面吃饭,一面听陈勉吾师长介绍,正在前方雅多、南柏以及土墙、柏桑等地发生激烈战斗的情况。吃完饭,史迪威同罗卓英商定,要一同到战斗最激烈的第2团主力阵地南柏去实地看看。甘丽初和陈勉吾都以安全为由进行劝阻。无奈史、罗二人铁了心要亲自见识一下、号称日军精锐、拥有机械化装备的56师团(其士兵多系矿工出身)的真面目,就只得随其来到南柏。南柏北面依山,南临土墙河(河宽约100米,深约2米,自西向东,在土墙南方与南邦河合流后流入萨尔温江)西至雅多、东距保拉克各约10公里,该处是一个有600多户居民的乡村,第2团团长刘行素上校,将第1营配备在南柏东南方的土墙,团主力在南柏构工据守,在土墙河北岸设置了三个伏击阵地,各置1个连。12日午二时我们进入南柏时,敌机八、九架正对南柏狂轰猛炸,其炮兵也在猛射,掩护着日军约两个步兵中队渡河来攻,第2团埋伏在河北岸的部队,见敌人纷纷登上橡皮艇,便突然向敌一齐开火,日军遭此猝然打击,死伤枕籍,第一次强渡被我摧毁后,便全力进攻土墙和柏桑,激战一个多小时,敌军也被打退。史、罗二人看到日军已被打退,便在现地对甘、陈二将军说:这次日军只是初试锋芒,日后定会进行真面目进攻。你们的防御设施太简陋,应赶筑坚固工事,作持久抵抗。据俘虏日军文件得知,你们面前的日军是以奔袭腊戍为目标的。第6军应调整部署重点在阻击当面之敌。建议你们用暂55师固守雅多、南柏、保拉克以及1515高地和瓦力苦、沙老等地,必须阻敌一周以上。另调49师附279团在乐可建筑第二线固守阵地,并须在昔胜、文因、和榜分别设置阻击阵地。乐可也应固守一周以上。当时,甘丽初则建议说:“看来当面的日军56师团对我们威胁最大。除调49师附279团固守乐可外,请将200师、新38师和第5军坦克、炮兵都调来,在乐可附近先围歼56师团,再回师消灭中路的日军。”罗卓英一听就有点动心了。但史迪威仍念念不忘“平满纳攻势”。没有采纳甘丽初的这个建议。仍嘱甘军长执行他和罗卓英前面已讲过的指示。随即登车回漂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