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七十三章、要有外来的经(2/3)

    大明可以迅速扩充小学数量,但找不到这么多老师,也没什么用。

    又往前走了一会儿。

    前面忽然有人排着长队,也不知道是买什么东西。

    难道是有什么便宜货?

    这次是朱皇帝亲自去查看情况了。

    “小哥,前面是干什么的?”

    朱皇帝拉住一名穿着儒袍的男人问道。

    那男子本有些不喜,因为朱皇帝看起来挺年轻的,而他也已经是年过三十岁的老秀才了,被人叫小哥,多少是有那么点不太尊敬。

    但扭头过来,看到朱皇帝的打扮,尤其是他腰上的手枪和宝剑,又见对方久居人上养出来的一种上位者的气质,当即也不敢发作,而是恭敬的拱手道:“前面是包括新中华书院的。”

    “新中华书院?”

    朱皇帝扭头看向前方。

    “这个书院,不好考吧?”

    “是啊,太难了。”书生闻言摇头,似乎被说中了心事,话也多了起来:“现在这个新中华啊,十倍越来越难考了,前两年根本都不用考,认识几个字,肯出学费就行,现在可不行了,人家一年只招两万人,而且大多都是培训匠人的,咱们读书人学的科目,只有三千人的名额。”

    其实三千人也不少了。

    但是全中国年过三十,或者对考秀才没什么信心的读书人,至少可有百万以上。

    可是能给他们提供职业教育的学校可就不多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当扒皮的潜质的——其实能当好扒皮,也是一种天赋。

    所以现在连考技校,都是百万大军过独木桥了。

    “既然有那么多人要学,为什么不多招一点学生?”

    招生越多,赚得越多嘛。

    “没有先生啊。”那书生苦笑了起来。

    “现在这些学校的学生数量怕是有七八万了,先生最少得有一两千吧,那得有真本事才行,要不然大家怎么肯出那么贵的学费?”

    朱皇帝点点头。

    脸上却露出了笑意。

    这些穷书生们放在以前,那就是在乡下抱着四书五经苦读,然后指望着一朝中第,光耀门楣什么的。

    而现在却要出来上技校,谋生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