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六十八章、没规矩的新大陆人(2/4)

    别说是平分土地了,就算是一个科举,朱皇帝都分了好几步来完成,他宁愿发动战争去抢地盘,也不愿意在国内搞什么土地改革。

    不过,在朝鲜的改革可就大刀阔斧多了。

    反正朝鲜的地主阶级也没什么实力,朱皇帝可以随便揉捏,而且分了他们的地朱皇帝是一点都没有压力。

    别说是朱皇帝了。

    就算是大明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这些大明士大夫阶级的代表们,都没有太把朝鲜当一回事。

    彭浚等人在确认朱皇帝吧不会在大明搞什么平分土地的土改之后,就很明智的不再去过问朝鲜的事情了。

    而是忙活朝政,尤其是要准备明年的“大恩科”。

    毕竟大明帝国的事情太多了,作为丞相和现在大明朝堂主要势力湘湖派的领袖的彭浚,事情多了去了。

    而现在挑选出来未来的朝鲜各级官员们,其实也没有反对平分土地的,反正分的不是他们的地——说起来,这些人都是失去土地的文人,因此对平分土地也没有什么抵触。

    “大皇帝这是要彻底改革朝鲜,割除所有弊病啊”

    朴善一感慨道。

    他也是两班出身,不过很早就家道中落了,在十三岁就随家人去了南洋谋生了,后来大明光复中华,他又随家人到了中都生活。

    离开朝鲜十几年了。

    其实朴善一连朝鲜话都说不太利索了。

    他甚至还参加过大明朝的科举,可惜没能考过。

    在看到大明朝要招募朝鲜人去朝鲜当官之后,他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大明的科举虽然过不了,但是这朝鲜科举还是容易的——毕竟在大明朝的朝鲜人少,竞争压力可不大。

    “是啊,大明天子真乃是朝鲜之父也!”

    坐在朴善一旁边的是一个名为张大炫的朝鲜人,原来是七班贱民出身,因为小时候去给富贵人家的少爷当过书童,所以认识一些文字,现在居然也能做官了——在之前的朝鲜,他这样出身的根本不可能有官做的,所以张大炫别说跪下叫大明皇帝爸爸了,叫祖宗他也愿意啊。

    “没错,四百年来的弊病,两千万朝鲜黎民,三千里锦绣山河,终于有安泰的一天了!”

    朴善一说道。

    他在南洋的时候看过大明的集体农庄,因此知道了农民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不依靠士绅,也不惧怕官府,还拥有自己的土地(实际上是自己的),无论是共同劳动,还是分田单干(集体农庄的运营模式并不是固定的,不过一般情况下,销售和采购是集体进行的),都能让庄户生活富足。

    哪怕要经常参加战斗,哪怕有人牺牲。、

    但是这样的付出,没有人认为不值得。

    因为所有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

    集体农庄的农人,不怕士绅,不惧官府,衣食无忧,甚至还能办私塾教化子弟。

    既然,一个没有士绅地主的集体农庄运行得比有士绅统治的农村更加好。

    那么地主士绅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而且这些士绅们的存在,对国家有什么作用?

    就朝鲜的两班豪户而言。

    他们只会趴在朝鲜农民们的身上吸血。

    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卫国。

    简直是一群废物。

    这时候,坐在主席台上的朱皇帝继续开始他的“朱氏农村理论”。

    “现朝鲜的等级和土地制度,是阻碍朝鲜国发展的最大障碍,朝鲜国一国的财富,不能用之于民,而是被人口占据少数的两班豪户拿走了,一国财富不能养兵,不能养民,只养了一个不事生产,无法创造财富的寄生阶级,这是整个朝鲜社会的巨大负担。所以,这个寄生阶级必须要被割除,两班特权必须要取消,诸班必须要平等,科举取士扩大到全民,任何朝鲜之民,都有权参加朝鲜的科举!另外科举取士也要设置年龄限制,到三十岁为止,过了三十岁就不要去考科举了,去做点别的事情,种地也行,做买卖也行,总之都要比枯坐家中读死书要强。”

    朱皇帝是把大明的科举改革搬去了朝鲜了。

    朝鲜事事以中华为师。

    所以这个国家的毛病其实和中华差不多,不,应该是更加严重——至少中华的科举是面向全民的,而朝鲜科举只有两班户可以去考,阶级固化更加严重,整个社会的精英就是一群百无一用的文人士大夫。

    朱皇帝不反对读圣贤书,读一点忠君爱国的道理是很好的,朱皇帝很支持。

    但是可不能读一辈子啊。

    如果一国的精英捧着四书五经读到死,不参与生产,不创造财富,那这个国家可以发展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