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六十六章、朝堂新势力(2/3)

    因为大明朝的官员的工资是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税收情况挂钩的。

    这些蛮荒之地能有什么油水?

    “皇上,不如开个恩科,招募点愿意去东北、西北、南洋、新大陆为官的士人吧。”彭浚建议道。

    这个想法他早就有了。

    只是现在大明朝的科举招募的人数也降了下来。

    毕竟这科举又不是高考,考中了不是去上大学是去做官了。

    如今大明各地,除了陕西、甘肃暂时还处在军管状态,内外蒙古、西域省、吐蕃省都还没有完成省级建制之外。

    其他的地方,都已经实行“宪政”了。

    除了第一次的省考之外。

    每年官员的录取名额也变得非常有限和稀缺起来。

    如广东、四川这样的大省,每三年才开一次科举,每一次的取士都不超过千人——现在的大明这里中了秀才的。都要立刻授官,而各省的官员大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年开缺出来的职位实在有些,所以求官就显得困难了。

    如果一下子拿出五万个官职分配到汉地,恐怕要让不少官迷读书人弹冠相庆了。

    哪怕是要远去万里做官,也肯定是不少人是愿意的。

    朱皇帝皱了皱眉,心里盘算了一番。

    “没错,是要招募一些人补充到各新地盘做官了,那就开个恩科,但是这个恩科朕认为不能和普通科举一样,毕竟这些地方的官,要管的事情可不少。得按招募一些实干之才,这样吧,秀才科占一成,剩下的就招武秀才、明法、明算、同文、工学等五科。”

    彭浚脸色一变:“皇上,文秀才只占一成,是不是太少了”

    文秀才大多是儒生。

    而武秀才大多是军校的学生。

    至于其他几科,那都是新式大学的学生们的天下。

    他可是很清楚。

    那些有在新大陆、东北等地为官经历的官员,在未来的升迁之中是有加分的。

    一下子就是几万个官僚系统的新鲜血液涌入。

    而且儒生的比例大大降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