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五十二章、朝鲜有变(2/2)

    朱皇帝话音刚刚落下。

    就有皇宫的女官匆匆而来。

    “皇上,李妃诞下皇子。”

    顿时。

    办公室内的大臣们纷纷向皇帝道喜。

    朱皇帝也掏出红包,笑容可掬的给大臣们发红包了。

    虽然朱皇帝是广东出生的,但给红包可给得大方。

    毕竟是大明首富嘛。

    李妃就是朝鲜李朝国王李祘的长女李清延。

    是在辽东之战的时候入宫为妃的。

    前面已经生了两个女儿了。

    这一次总算是生了皇子出来。

    大臣们互相看了看。

    他们都知道李妃长相艳丽,是皇帝宠妃。

    不过朱皇帝当然也不可能因为宠爱李妃而做什么。

    他之所以对李妃生了儿子这么高兴。

    多半

    是瞄上了朝鲜国王的位置了。

    这六皇子已经是日本国王了,

    朱皇帝再给自己的儿子谋一个朝鲜王。

    似乎也并不奇怪。

    右相彭浚神色一动,说道:“皇上,说起朝鲜,今日理藩院送来奏折,朝鲜那边也出了些麻烦。”

    “麻烦?”

    “朝鲜有人举兵造反了!”

    “举兵!什么时候的事情?”

    “半个月前……”

    “都半个月了?怎么才报到朕这里!”

    朱道桦压低了声音,有些坐不住了。

    一直以来。他都不怎么关心朝鲜,锦衣卫也没有在朝鲜布下天罗地网的眼线,只是在朝鲜京城安排了探子监视朝鲜朝廷和两班豪门。

    可是有人作乱都不知道,也太粗疏了。

    “锦衣卫怎么也没有报告送过来?他们难道都是瞎子、聋子吗?”

    “其实是……”

    彭浚的声音愈加低了,“今年年初,锦衣卫就有报告,当时得到的消息是朝鲜庆尚道发生民变,皇上可否记得?”

    “哦……当然记得!不是说因为两班豪门压迫太过,民不聊生才闹出来的乱子吗,只是小范围的骚乱吗?”

    “民不聊生也是有的,朝鲜官吏贪腐、豪门横行之事,早就尽人皆知。连朝鲜贡使郑民始还曾经建议皇上改革朝鲜政治,这次的乱子似乎和郑民始也有些关系……”

    朱道桦对郑民始有些印象。

    他是在朱道桦亲征辽东时前来面见朱皇帝请求朝鲜称藩的朝鲜使者。

    后来又被朝鲜朝廷派到大明担任朝贡使。

    不过这位却不安心当差。

    隔三差五就上折子说朝鲜两班豪门、腐败书院的坏话,想让朱道桦在朝鲜推动朝鲜的政治改革。

    但朱皇帝其实并不怎么想在朝鲜搞什么改革。

    朝鲜人多地狭。

    又没多少油水。

    民族意识也已经起来了,要直接统治也挺麻烦的。

    只要能安安稳稳的称藩,朱皇帝才懒得去理呢。

    而且这个郑民使不但说朝鲜两班豪门的坏话。

    还上书建议朱道桦在古代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发展东学,用之对抗西学。

    不过朱皇帝却没有怎么理睬这个家伙——要复兴早就被儒学改造吸收的所谓“百家”,再将西方科学技术融合进去,肯定是件超级麻烦的事情。

    如果强要推行,好不容易上了轨道的新学教育必然中断。

    而三番两次上书,朱皇帝都没理会他之后。

    这个朝鲜儒生郑民始还颇有点脾气,就不做了,辞官回了朝鲜。

    “郑民始?他也和这次变乱有关?”

    “皇上。这个郑民始还挺能折腾的,他在返回朝鲜之后搞了一个什么东学会,吸取儒学、佛学和道家思想创立了一个什么东学,周游各地,宣传东学思想,还发展了许多门徒。这次的动乱怕不是普通的农民造反,而是这个东学会搞出来的事情,若是如此的话要扑灭难了。”

    彭浚摇头说道。

    加入东学会的不是一些不识字的朝鲜农民。

    而是许多读过书的两班庶子,他们虽然没有掌握多少社会资源,但却也算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朝鲜精英。

    “东学会……东学党!”

    朱道桦猛然想到了历史上甲午战争前发生在朝鲜的东学党起义!

    这个东学会该不会是东学党的前身吧?

    实际上,朝鲜国内在面对这个时代发生的大变局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提出了各种主张。

    这个被朱皇帝忽略了的小透明,其国内怎么都有一千多万的人口,而且社会矛盾也空前尖锐,两班豪门垄断了朝鲜的一切资源,其余朝鲜百姓基本上是处在极端的贫困和饥饿之中的。

    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希望能推动社会变革,解决或者缓解这极端尖锐的矛盾也很正常。

    彭浚似乎是看出了朱道桦的震惊,接着建议道:“皇上,这个东学会朝鲜地方上造成变乱,虽然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也不能小觑。”

    “朝鲜王是什么意见?是否向朕请兵?”

    朱道桦已经收起了惊讶的表情。

    就算是东学党又如何?

    现在的大明又不是历史上的满清,而且就算是满清的豆腐渣军队,好像也轻轻松松把东学党的起义给扑灭了。

    “还没有,朝鲜朝廷请皇上支援一些枪炮。”

    彭浚将朝鲜王的奏折递给了朱皇帝。

    “哦,那就随便给一点吧。”

    朱道桦接过奏折打开看了看,然后取过毛笔随便批示了几句,就交还给彭浚。

    “送去大元帅府,让赵四、张洪看着办吧。”

    彭浚怔了一下,接过奏折却没有马上离开:“皇上的意思是……”

    “让他们去闹吧,等到不可收拾了,咱们再出手不迟,朝鲜问题或许可以有个最终解决了。”

    朱道桦想了想,又提起毛笔写了道手诏交给彭浚,手诏上的内容是让明军封锁明朝边境和收容朝鲜难民的。

    “这份手诏给辽东省地方和辽东兵团,他们看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