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四十五章、资本主义的工业(2/4)

    在这一条水道的两侧,就是大明帝国人口最为稠密,财富最为集中的区域。

    技术的进步,人口的聚集,以及湖南、湖北、四川三个农业大省为后盾。

    上海、中都、武汉、重庆。

    几个大城市就串联在这一条水道上。

    让这里成为了一个连成一片的大市场也成为了促进工业化的动力之一。

    而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集中在了长江口,在上海。

    整个上海不再是历史上的百里洋场,也遗憾的没有孕育出海派文化和买办文化。

    因为现在在上海滩的不再是远道而来,满载着工业品,从上海口进入内陆,倾销全中国的列强的商船和军舰。

    而是一排排高耸的冒着黑烟的烟囱。

    大明帝国的工业品将从这里出发,行销全世界。

    大量的烟囱在冒出滚滚浓烟,将黄浦江污染成一条黑乎乎的冒着臭味的臭水沟的同时。

    也在彰显着属于工业时代的魔力。

    蒸汽机带动的机器大生产,将劳动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难以现象的程度。

    随着大明帝国一统天下,尤其是南方铁路网开始规划和建设,连接了几个大城市的铁路已经开始在运行,同时大量的人口涌入和集中,再加上大明帝国的属国对于大明是没有什么关税保护的概念的。

    像是日本、朝鲜、安南的南北两方,都是人口超过千万的国家。

    还有缅甸、暹罗等国。

    以及印度。

    光是这周边的市场,人口就至少超过三个亿。

    再加上大明帝国本土的四个亿的人口。

    全世界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都对大明帝国的工业品完全敞开怀抱。

    关税是没有的,甚至连海盗的威胁都在大明帝国海军的不断扫荡下已经降低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

    国内国外的两个大市场的带动下,大量的工厂就在上海拔地而起的同时,也让这些敢于把资金投入到工业生产的商人、地主老财迅速暴富了起来。

    在上海的北面建起了大量美轮美奂的别墅。

    都是工厂主、贸易商、高级经理人们的豪宅。

    上海的大马路上铺设了铁轨,用马匹牵引着的马拉列车在城市中穿梭。

    与此同时。

    在上海的南面。

    大明帝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

    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闭塞狭窄的贫民窟就在工厂区往南的地区,当地的地主纷纷把农地改建了一栋栋楼房,楼房内就隔成了格子间,租金相当便宜,吸引工厂区的工人居住。

    此时在贫民窟往北,就是工业区了。

    怡和行在三年前,就来到上海投资建厂。

    此时已经明显更加富态的怡和行行主伍敦元,身上穿着很时髦的道桦装,头上也不冠发了——实际上工厂里面所有的工人都要求不得冠发。

    因为长头发在大机器生产之中实在是太危险了。

    工人们也没有和那些达官贵人那样,有专人来伺候着梳头冠发,胡乱把头发盘在头上,万一被机器绞进去可不得了。

    在广州就发生过不少类似的事件。

    所以。

    现在各家工厂都已经明确要求,任何工人都必须要剃短发才能进入工厂干活——这当然也成为了类似于《君子报》之类的报纸儒生们攻击新学的点了。

    人家大清朝都还留了辫子呢。

    你大明朝倒好。

    连辫子都直接不留了,剃个短发,像什么样。

    不过这些儒生们的话语权是越来越低了。

    伍敦元是很有政治嗅觉的,自己主动就把头发剃了。

    手头上还拄着虎头拐,带着一名西洋贵客参观自己的工厂。

    “康德先生。”伍敦元指着在工厂大门口接受搜查的工人们,对晒得黑乎乎的康德说说道。

    “这些都是早班的工人,他们已经下工了。”

    康德这几年一直在东方诸国考察,去了朝鲜,日本,又去了安南、暹罗等地转了转。

    然后到了广州。

    再到了上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