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零二章、不要闹大了(2/2)

    “对!保正道,保卫圣人之学!”

    “去中都!去中都!!”

    很快,去中都的声音就以成都为中心,蔓延到了全川。

    甚至开始向周边身份扩散。

    “这么闹怕是要出事。”

    “闹一闹也好,现在的朝廷,看不明白了.”

    成都某处宅邸。

    两名老者正在对弈。

    此二人算是四川当前名望最大的大儒了。

    其中一人名为李调元,另外一人名为张问陶。

    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

    李调元曾出仕清朝,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和珅遭诬陷,遣戍伊犁,至1785年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著述。

    张问陶是清代著名诗人,撰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与彭端淑、李调元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

    在蜀地的名气都很大。

    不过这两人这一次却并未在报纸上发表什么抨击新政的文章。

    两人都在前清当过官,虽然说在现在大明朝廷里面,当过前清的官儿的人也不少,但两人现在都熄了做官的心思,隐居老家安心写书立著了。

    这次不少本地文人要找他们一起投书抨击新学,两人也不为所动。

    不过两人毕竟还有不少学生也受到了这次“考纲大改”事件的影响,要说不在意自然是假的。

    “今上虽没怎么向内动过刀子,但是若是闹得狠了,刀子一动,口子一开,那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李调元叹了一口气说道。

    “能有什么办法,今上雄才大略,短短数年就有了天下,武功之盛,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北边疆域抵达极北之地,南边将南洋诸岛都收入囊中,国土之大,元朝也无法相比,武力之强,巨唐也是不如,如此之主,岂可受区区儒生士子胁迫,去中都请愿抗议,不出意外尚好,若是出了意外.那就是以卵击石啊。”张问陶摇头说道。

    “另外现在四川士子的要求也过于激进,攻击礼学断不可信!只可攻击西学,弘扬中学。”

    “不过这科举的考纲儒学的内容太少了,若是能增加一点儒学的内容,分数上倾斜一番,也不是不可以。”李调元道,“船山兄,你看.这次朝廷会退让一点吗?”

    张问陶想了想,摇头说道:“怕是难。”

    李调元闻言,也只好叹了一口气。

    “看来你我也要去一趟中都才好。”

    各地的大儒大明朝廷当然也是尽可能的招揽,弘儒院的大学士的位置还有好几个呢。

    朱皇帝倒也没有说特别排斥儒学。

    只是他并没有把儒学当成是用来治理国家的手段,治国理政需要的还是经世济用之才。

    至于儒学,在朱皇帝看来还是适合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存在。

    建立弘儒院,把各地大儒门招进来,相当于建立一个儒家学说学术研究院。

    也好让这些大儒们有个去处。

    李调元和张问掏两名蜀地名人,自然也得到了大明朝廷的招募,只是两人却迟迟没动身。

    这次在四川的士子们都闹起来了。

    若是川人上头没人,皇帝老子一动粗

    后果不堪设想啊。

    一般的闹一闹倒是没什么。

    就怕闹大了。

    不但这次四川人考不了科举。

    就怕以后四川人都在大明朝廷内不受待见.

    所以闹是可以闹,但要闹得有理有据有节。

    不能惹得皇帝老子动刀动枪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