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二百二十五章、去辽北,去西域,去南洋,去美洲。(2/2)

    可以想象,如果大明朝廷不拨粮赈灾,光复四年这一年,河南、燕云之地怕是要饿死几十万人。

    和这里相比。

    江南、广东的穷人就好像是从天堂里面出来的一样。

    像是穷得这么赤裸裸的,人口又忒多,日后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军师陶必铨也在朱道桦的身边,见到朱皇帝的脸色便开口说道:“皇上,乾隆已有北逃之意,此战过后,中原战乱平息,只要与民生息,就能恢复元气的。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安南、兰芳运米赈济灾民,只要老百姓有口吃的,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军师,你难道真的以为,只是过了眼前这关就可以了吗?”

    陶必铨闻言一愣。

    他知道朱皇帝其实不是什么爱民如子的“仁君”。

    他是不会为眼前要出现的饥荒而寝食不安的。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大明朝现在有足够的能力为中原输送粮食。

    如今这江南、广东的地都改种了各种经济作物,甚至连江西、湖南的地方上的地主都有开始不种稻米的了。

    但大明朝现在有海运,可以从安南、婆罗洲、爪哇岛运米。

    大明朝在婆罗洲和爪哇岛的人口削减计划进行得很成功,本来稠密得很的土著人口现在也很少出现在大明在婆罗洲和爪哇岛上的屯垦区了。

    如今这里是大明朝重要的产米基地。

    所以暂时养活中原战乱区的百姓大明朝是能做到的。

    但是之后呢?

    “皇上,自古以来不都是如此么,战乱之后与民生西,国家就会重新变得繁荣起来。”

    陶必铨发现自己很难理解朱皇帝的想法。

    这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打天下,坐天下。

    与民生息,少折腾。

    这皇位不就可以稳稳的坐两三百年么

    朱道桦看了看陶必铨。

    自己这位军师是三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三湘学派讲究经世济用,倒是没有那么多的思想包袱,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依旧很难理解朱道桦非要在国内都没解决的时候,就要分心印度、南洋,甚至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洲。

    这太折腾了。

    自古以来都没有这位朱皇帝这么能折腾的皇帝。

    中原这里大打出手也就罢了,印度那边也支持了几万大军要和不列颠人大战,海军也包围了马尼拉,正在胁迫西班牙人。

    四处开战,四处树敌。

    放以前绝对是穷兵黩武了。

    但是现在在大明国内。

    尤其是那些广东商人却是朱皇帝的绝对死忠,出钱出力出人支持朱皇帝的对外战争。

    这担子倒是没有压在农人的身上。

    但对于传统士大夫的陶必铨来说。

    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终究是儒家的理想。

    朱皇帝四处惹火的作风还是很被儒生们诟病的。

    “是啊,终究是能繁荣起来,然而小民终究衣食无着,衣不蔽体,有番薯之类的高产作物,半饥半饿的,终究是能过下去,就算有区区民变,反手就能压下去,朕有强兵,又控着海洋,不怕没有钱养兵。”朱道桦叹了一口气说道。

    “然而我所忧虑的不是现在,而是将来,现在朕就有四万万子民了,而且这四万万人就挤在这狭小的汉地,人多地少,遍地赤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将来这四万万人要是繁衍成八万万,十万万,那这么拥挤的人口可如何是好?”

    “这怎么可能这么多.”

    陶必铨脸色难看。

    “现在关内的土地容纳四万万已经是极限了,再多的话”

    “再多就会饿死,对吧。”朱皇帝冷笑一声说道,“所以朕的大明朝就会是一个贫穷帝国,而且是一代接着一代穷下去。”

    朱皇帝放沉了声音:“现在大明有朕这个开国皇帝在,自然不怕,但要是日后朕百年之后,只怕就会很快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太平天国了.”

    “皇上的意思是”陶必铨皱眉问道。

    “所以咱们汉人不能全部龟缩在这狭小的汉地十八省,这关内十八省的地盘,从周代分封开拓,到秦汉一统,到现在已经快两千年了,两千年都没怎么扩大咱们的基本盘,后世子孙可真是丢了老祖宗的大脸了。”

    “皇上,开拓谈何容易.”

    “以前是不容易,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了!”朱道桦说道,“现在有大船,有火枪火炮,我们甚至还有蒸汽轮船!”

    “所以大规模移民是有可操作性的,美洲大地,轻易就能再养个十万万人口,这样的好地盘,怎么能让欧罗巴人独占!”

    “咱们这一代人可不能躺在安乐窝里面两耳不闻天下事!这一代的汉家壮男,每一个人都要拿起武器战斗,去开拓,去殖民,去为后代子孙打出一个朗朗乾坤!”

    陶必铨闻言心中一叹。

    得了。

    碰上这样的皇帝,百姓们就自认倒霉吧。

    这位皇帝肯定是要折腾个几十年,他直下的百姓们也就肯定难得安生的.

    去辽北,去西域,去南洋,去美洲。

    这可真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