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八十章、十大产业和南洋殖民【求全订】(2/5)

    “这可不行啊。”朱道桦连连摇头。

    “这瓷器、茶叶、生丝虽然好,但是如果光靠这几个产业,可没办法吸纳太多的就业人口。”

    “就业人口?”

    在场诸人都被朱明王的跳脱思维给弄得一愣。

    不是问什么行当赚钱么。

    怎么转移到什么就业人口上了?

    对于朱明王来说。

    一个产业能赚多少钱还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个产业能转化出多少产业工人出来啊。

    毕竟就业问题对政府而言才是重中之重。

    广东这一千八百万人,那可就是一千八百万嗷嗷待哺的吃饭的嘴。

    在历史上。

    两广绵延了两百多年的土客械斗,就是人地矛盾尖锐到了极点的体现。

    如果朱明王不通过发展产业,吸纳就业人口。

    广东的一千八百万人,还有未来中华的四万万人,可就要再次深陷到那个恐怖的治乱循环的魔咒之中啊。

    因此发展大工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吸纳大量的人口成为产业工人,把人口从土地之中解放出来,解决当前尖锐的人地矛盾。

    “是啊,这广东人稠地窄,或者说...整个汉地,包括两广、江南、中原都是人稠地窄,人均耕地甚至不足三亩,就这么个情况,若不是有南北美洲的高产作物引进,这大清朝早就遍地饥民,遍地烽火了。”朱道桦摇头说道。

    “王上说的是,实际上即便是现在...这各地百姓也是面黄肌瘦,绝大部分都只是勉强果腹而已。”

    “三分饱,七分饥。要不是如此,我们广东人何苦要冒着杀头的风险去南洋冒死谋生。”

    朱道桦说到这个。

    罗芳伯等人就颇有感触。

    这下南洋谋生。

    可都是逼出来的。

    要是在老家就能温饱无忧,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南洋闯荡啊。

    “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通过两个方面下手,第一就是殖民,把过多的人口转移出去,去占领世界上人少地肥的好地盘,诸位日后都是新大明的功勋显贵,若是国内饥民遍地,你们这豪贵做的怕是也不安稳。”

    朱道桦话音落下,在场诸人都是连连点头。

    “不过要殖民,那就要有实力,实力的体现在哪里?在这个时代,我认为就是大工业!工业化,工商繁荣。政府就有钱,军队就有好的装备,市面上才能繁荣,才能养得起更多的军队,开拓更多的殖民地,同时也能吸纳更多的人口进入工商行业,缓解耕地的压力。”

    朱道桦掰着手指说道:“在未来,广东要重点发展的是钢铁、造船、海运、矿产采掘、茶叶、丝织、制糖、制药这十大产业!”

    这十大产业大部分说白了都是和出口有关的。

    眼下广东的工商业都是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

    依靠出口拉动工商业,输出瓷器、茶叶、蚕丝,输入白银贵金属。

    不过在大清朝的统治下。

    工商是末业。

    进出口贸易是被严格限制的。

    商人不得出海贸易,不得制造双桅以上的大船,所谓的十三行也不是出海的贸易商,而只是作为洋商和大清朝的皇帝、八旗贵胄之间的代理,也就是买办。

    “这十大产业,都会得到明王府的政策扶持,包括建厂、招工、出口关税优惠、技术支持等。”

    朱道桦看着十三行的几位行商笑道。

    “这工商,说白了就是要有产业,比如说制糖,上游有要种植甘蔗,中间商收购甘蔗,再到压榨白糖出成品,再到出口流通,这就是一条产业链,在这一条产业链上,甘蔗种植园、流通商、制糖工厂、出口商,以及其中雇佣的工人们都能在这条产业链上讨到生活,而且期间还会促进物流、海运、造船等产业的发展。朝廷也能从中获得税收,又能吸纳大量的人口缓解土地压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