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谁打曹操,我吕布都帮帮场子 第52章 服输(2/2)

    他们拱手说:“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荀攸先委屈担任录事参军,毛玠先担任典薄,典韦先担任军司马。还望三位大才不要嫌弃。”

    虽然知道荀攸他们都是有真本事,但是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提拔到高位的。

    一方面老部下会不满,另外一方面以后他们有功了,还怎么提拔?

    荀攸、毛玠也清楚这点,并没有在意。他们拱手说:“下官参见将军!”

    荀攸、毛玠都当过官。

    他们一加入,很快就针对京兆的状况核实人口,登记入册。

    再核实京兆土地情况,将闲置、无主的土地分配给流民,力图尽快恢复京兆的农耕生产。

    除了这点外,还组织无地的青壮维修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帮助秦国修建郑国渠,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关中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城。

    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引出泾河水流向东南,经池阳、栎阳向东到下邦后折向南注入渭河,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称为“白渠”。

    左内史倪宽奏请汉武帝批准,在郑国渠的北岸开凿六条支渠,灌溉郑国渠所未流经的高坡地。统称为“六辅渠”。

    六辅渠、白渠和郑国渠,合称“郑白渠”。郑白渠对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正是‘郑白渠’,才奠定了汉唐繁荣昌盛的基础。

    西汉、东汉都设有水令专门负责渠道的管理。

    各条水渠都有专人分段看守,用水也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还会定期进行维修。

    可惜现在朝廷腐败,政治动荡,这些重要的水利工程都没有人看守,维修。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

    荀攸、毛玠两个人组织人手疏通,让‘郑白渠’重新能灌溉关中田地。这对保障关中粮食的供给十分重要。

    政务上的事宜在荀攸、毛玠的负责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也让吕布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在军务方面。

    拱卫京兆的四周驻守着四万多兵马,驻守长安的有四万五千多兵马。

    吕布对四万余人的军队进行重新整编。

    将老弱病残挑出来,负责屯田垦地,或者是看护水利工程等。

    四万立马瘦身成三万五。

    当中骑兵占据了一万五千,步兵有两万。

    吕布也想仿照现代军制、训练来对这些兵马进行改编。

    不过他清楚这是不现实的。

    毕竟古代和现代人员教育水平都不一样,而且作战方式也不一样。

    简单粗暴的改革只会让好心变坏事。

    吕布将一万五千骑兵分成三队,交由成廉、魏越、张绣负责。

    三千轻骑兵暂时由曹性负责训练。

    两万步兵交给高顺、郝萌、侯成负责。

    典韦担任了陷阵营的军司马。吕布准备将这支重步兵当成重锤。

    在最关键的时刻出动,撕开敌人的防线,给全军打开敌人的缺口。

    让吕布有些遗憾的是,重步兵的主将有了,可惜骑兵合适的主将还没有。

    吕布整顿兵马时,七月初二,贾诩一行人终于来到了凉州姑臧城。

    看着眼前熟悉的城门,贾诩一阵恍惚。

    自己可是出生在这里,想不到一晃三十过去,自己又重新回到这里了。

    看到马车停下来,阎行上前问道:“文和先生,怎么了?”

    “没事。走吧!”贾诩收拾心情。

    这次我是带着任务来的,定要劝服马腾、韩遂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