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300章、掌控温度的人(1/2)

    嘉靖五年的贡士们受到了来自申论式材料分析题的大大震撼。

    农历三月,太阳不烈,但许多人的额角和身上沁出了汗。

    在前方的大殿门口,是站在前方俯视着他们的皇帝,还有皇帝身后的二十四参策。

    那又是另一重压力。

    快走吧您们嘞,反正也只是出于礼仪先过来瞧瞧。

    不然的话,就好像要在关公面前耍大刀。

    实际上许多人还不知道该怎么耍。

    这道题他们不会答,太难啦!

    现在审题环节,第一则材料大略概括了大明的赋税徭役制度,同时也给出了天子认为的三大患。官田、优免、折银,皇帝定了性这是患,你至少得知道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情况、为什么是祸患吧?

    第二则材料太接地气了。什么叫朋名、独名?什么叫倾销、滴补?秤兑、火耗、常例有哪些苦,给谁的苦?许多两耳不闻窗外事、碰到论虚的时务策还能掰扯得像模像样的贡士们此刻傻了眼: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第三则材料只是呈现了一个观点:有人认为,是白银导致了贪腐更厉害,白银让铜钱流通不畅,让官吏以之为宝,让百姓痛恨不已。

    好,折银是赋税徭役三大患之一,征银会产生很多流程上的麻烦,还疑似加剧了贪腐,但问题又为什么不只是论其弊,而是利弊?利在哪?

    龚用卿眼神有些忌惮地看着这殿试策题。

    以他的聪明才智,从逻辑的角度,他下意识地察觉有坑。

    这殿试策题里,埋了深渊一般的巨坑!

    还有策题以外的材料,那就是许多人平常议论着的一种传闻:听说朝廷要废钞行银。

    无风不起浪!

    焉知朝廷不是真有此意,先放出点消息看看民间反应?

    君不见那第三道题,是突然拔高到了如今钱法利弊的高度?

    但若朝廷真想行银,这殿试策题为何尽谈银之弊?

    坐在这太阳底下的嘉靖五年新科贡士们看到此刻的殿试策题,想到三年后还不知将会考什么新花样,他们不由得在内心里泣不成声。

    总算!总算今年已经抓住了此生仅有的机会,侥幸过了会试这一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进士!

    三年后还想进?很难的啦!

    当此时刻,唐顺之有点古怪地抬头偷偷看了看皇帝和重臣们。

    若从王司马那《实践学与辩证法之考》来看,其中一个观点便是万事万物皆有利弊两面,其变化之中,危或转为机,此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这殿试策题……如今看来若不粗通那实践学与辩证法,只怕会不得其要,落入陷阱。

    要知道,圣贤经典之中虽有中庸之语,然儒门子弟却往往对错过于分明、正邪过于明确。君不见朝堂之上,要么是大忠大义大才大德,要么便是大奸大恶大贪大谬?

    那么,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一道题,该如何破题?

    唐顺之轻轻闭上了双眼,手缓缓地先磨着自己的墨。

    ……这道题还得明史,得清楚那开国之初的宝钞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这模样的,赋税又是为什么开始折银的。

    事情不会无缘无故地变成这样,这行银利弊当中的“利”字,恐怕就藏在其中。

    既然万事万物总有利弊两面,只怕不可能杜绝弊处,只能想方设法彰其利、防其弊。

    唐顺之睁开了眼,第一个提笔落墨:

    【臣对:】

    【臣闻祸福相依,智者识道流行;前后因果,明君察势导引。盖道之流行,于盛衰变化之际不可执作;势之导引,非利弊更易过甚莫能违逆。圣人之治天下,当察盛衰、明因果,而后因势利导,化险为夷,祸中生福……】

    破了题,后面就是例行的一通对太祖高皇帝及当今皇帝的吹捧。这些内容,每个人都已经提前想好了写法,于是唐顺之越写越顺。

    进入到了这个环节,朱厚熜看了几眼神色各异的考生们,也特地看了几个人,随后便先行离开了。

    让他们答吧。

    到了养心殿,蒋太后上前问道:“如何?”

    朱厚熜无奈:“……那几人确实是仪表堂堂。”

    是的,今天还有另一个任务,蒋太后专门叮嘱他,一定要好生瞧瞧几个张佐呈报里面的知名才俊。

    妹妹思春了,想嫁人了,朱厚熜也就懒得再纠结什么。

    阻拦什么的反而很怪,把姐姐的驸马派出去公干两年也让朱厚熜在母亲和妹妹面前的言语没什么说服力:你那叫为姐妹好?

    只能说尊重他人命运,想成亲就成吧。

    蒋太后听了朱厚熜的话喜上眉梢:“既然驸马亦可为官,那便成了。待殿试后,皇帝便记着一下此事,早些定下来罢,免得被抢走了。”

    榜下捉婿的事,每一科都有。

    妹妹朱清怡是个颜控,在性格开始长成的几年里就长于宫中贵为公主,比朱厚熜的姐姐要敢于表达得多。

    颜控没毛病,朱厚熜也颜控。

    只不过重用驸马却会让自己的姐妹家庭生活不那么幸福,那么妹妹的驸马将来还是就先做个在京闲职更好。

    既然如此,那得强烈建议母亲选择才干弱一些的人。

    朱厚熜先应承了母亲的话,然后便道:“母后,儿子要去钦安殿了。”

    就像会试开考当天一样,朱厚熜又要去见陶仲文,切磋炼(化)丹(学)。

    “听说邵真人也在京城?”

    “……母后想见见他?”

    蒋太后唏嘘道:“你父皇昔年,颇为敬重邵道长。伱幼年也得了邵道长的符,而后平平安安长大成人,还继了这大统。于情于理,该还个愿的。”

    朱厚熜想了想,以自己如今对道士们的态度,倒也不至于母子两人都表现出“崇道”之心而引发什么。太后拜拜庙而已,尊重老人家的精神生活。

    “那儿子回头便安排下去,母后择个吉日去进进香吧。”

    到了钦安殿,这里才是正事。

    并没什么更好的工具,陶仲文的“实验室”也就是一套他熟悉的炼丹器具:丹井、坛、炉、神室、窑、釜、古镜、纯剑、香炉、鼎、气管、盆、槌、钵、灰池、压石、竹筒、颤……

    现在,钦安殿里还有几个小道士打下手,另外则是奉朱厚熜旨意、“拜入”陶仲文门下的几个徒弟——他们的身份,是皇庄里慈幼院中收养的第一批孩子,已经长到了十多岁的那些。

    陶仲文已经越来越奇怪:如今皇帝确实每天都会来见他,聊上半个时辰。但既不谈论道教,也不请教方术,更是没提多少与那金坷垃制肥有关的事。

    至少每天做的事,陶仲文看不出来哪里与制肥有关。

    皇帝并不把他当做得道高人来看待,陶仲文现在已经清楚了。

    他就是一个臣民,有皇帝需要的能力。

    但自己想要的地位、名声,还需要能为皇帝立下他所想要的功劳。如今试炼各种物事,那原料轻易便能得到,这便利也需要皇帝的支持。

    “陛下,臣这十多日奉旨炼的,是琉璃吧?”

    陶仲文是懂炼东西的,这么些天倒腾来倒腾去,好像跟炼琉璃的路数比较相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