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寻找合适厂址(1/2)

这次出城可不是为了玩的,李恪要为自己在大唐的第一个钢铁厂进行选址。

高中地理书上说过建造钢铁厂选址有三个要素,一个是资源依托型,一个是市场指向型,还有一个是运输便利型。

资源依托型顾名思义就是某个地方有煤或者铁,最好是又有煤又有铁的,这样能形成庞大的煤铁复合体,例如鲁尔工业区,背靠鞍山形成的辽中南工业区等等。

市场指向型是指附近有巨大的钢铁需求消费市场,例如首钢武钢等等这样的。

运输便利的一般是江河湖海沿岸,或者铁路沿岸,既方便运来煤炭铁矿石,又方便把钢铁运出。

例如宝钢就是典型的代表,而且宝钢还有市场指向的特征。

再加上考虑环保问题,一般是河流污染还有工业废气粉尘污染,运输便利地形不能低洼等等因素,选址钢铁厂应该不难。

就像长安附近就是典型的市场指向型,不说长安的百万人口,单单是天下府兵的三分之一都是强大的需求。

如果选址长安附近,再考虑交通运输便利和环境污染问题,那最好是渭水下游地区了。

可是出了长安之后,沿着渭水朝下走,李恪都忧心忡忡,渭水运输实在是太紧张了。

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一天能消耗多少粮食?干重体力活一天要二斤米以上,古代没有什么辅食,肉类油水也少,这个饭量并不稀奇。

就按照平均两斤计算,长安日消耗粮食两百万斤,唐制一石约等于一百零六斤左右,就按照一百斤来说,那就是一天两万石。

如果全靠外运,渭水上的粮船,一般的粮船也不过一百石最多,两万石粮食就要两百条船来运。

这还仅仅是粮食,通往长安的货物更是粮船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这个......

第28章寻找合适厂址

仅仅是一天的运输量。

这还是初唐而已,渭水交通就已经很繁忙了,所以隋唐都不得不开发东都,根据历史记载,武则天和李隆基的时候就有多次关中缺粮不得已到东都就粮的记载。

本来就这么繁忙了,李恪要是再在这里搞一个大型的钢铁厂,那不是火上浇油么!

一直走到渭水和泾河交汇的地方李恪都没有找到满意的地方,可是李恪只记得铜川地区有煤矿,就在泾河上游,现在看来利用难度很大啊!

李恪不禁感叹了一句:“这要是渭水上游有煤炭就好了!”

随行的工部水利司小吏眼睛一亮:“殿下说的可是石炭?”

李恪一听这不是有门:“哦?你知道这个东西,渭水上游也有?”

小吏点头:“我父亲和爷爷曾经参与过九成宫的修建,当年修宫墙取土的时候在九成宫北发现过石炭,当地百姓还取用过。

后来官府因为担心有人私挖地道遁入九成宫内惊扰圣驾,所以禁止挖掘。”

李恪一听到这就眉开眼笑了,这个好,别人不敢挖他敢啊!

李恪大手一挥:“那走!往上游走,咱们往上看看,按照你刚才说的,要是从万年县南的小岭镇往长安运东西,最好是走社川河往上在入沣水到渭水最方便是吧?”

小吏点头:“正是,如果充分利用两个河道,中间只有不到二十里的陆路,不过想要两条河能够通航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整疏通,而且只能走小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