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1/2)

只想着若有下回,定要事先定了高价,光明正大地狠狠宰这小姑娘一遭才好。

“三姑娘托我打听的那女子,应是八九年前进的京。”客嬷嬷收了银子也不磨叽,遂将打听到的消息说出来与张眉寿听:“且有人记得,她刚入京时,操着一口外地口音,倒像是湘西人,直耗了数年才将那口音改掉个七七八八。”

短短两句话,已让张眉寿眼底神情剧变。

八九年进的京……

那时大伯娘应是刚嫁进张家没两年。

且湘西口音……那女子竟也是湘西人!

不待她发问,客嬷嬷自行往下讲道:“这女子虽平时不怎么与邻里来往,但她平日里带着孩子,身边只有一个婢女伺候,所以邻里之间碰面总是免不掉的——那女子对外称自己姓江,道是早早便守了寡,夫家想侵吞她的嫁妆,便将他们母子赶出了家门,她逼不得已,才来京城投奔亲戚。”

“平时并不见什么人来看过她,只一位中年男子偶尔出入,她与旁人说,那是她的表兄。”

客嬷嬷说到此处,隐晦不明地笑了一声:“可那些个终日无事可做,围在一起只会谈论诸家长短的婆子们是何等毒辣的眼光——接连打听下去,皆说那女子怎么瞧怎么像是被人偷偷养着的外室。又说那女人的孩子,与那中年男子至少也有五六分相似。还有人说,曾见那女子进京时还大着肚子。”

还有许多或难听或荒唐逗乐的猜测,因说来无用,客嬷嬷便也懒得一一与张眉寿转述。

而张眉寿听到此处,已觉得足够了。

她已是肯定这女子便是后来顶着江家幺女的身份嫁给大伯的那位“江氏”了。

而这女子恰巧也是湘西人士……

这绝非是简单的巧合。

上一世大伯娘在祖母寿辰之后不久便得病而死,也越发不可能会是巧合了。

那时大伯忽然那般厌弃大伯娘,转头就迎了江氏过门……

再想到先前张秋池所言和对大伯娘的猜测,张眉寿几乎已经认定了这相隔甚远的两件事情之间,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父亲、苗姨娘、大伯娘,还有这位“江氏”……

父亲远在湖州、且这些年来看似并不知晓什么内情,苗姨娘无论如何不肯开口,大伯娘与二房对立——那么,她要想解开谜题,必须要从“江氏”身上下手了。

“江氏”若果真有让大伯彻底厌弃大伯娘的把柄,为何不早一点拿出手,偏要等了许多年之后才开口呢?

这并不难解释。

一来,上一世大伯与大伯娘“合作无间”,大伯娘暗中替大伯处处谋划,一手把持着中馈,夫妻二人堪称事事顺心,甚少争执吵嘴。在没有经受考验的前提之下,大伯对大伯娘是有几分爱重的。

二来,祝又樘登基之前,朝廷极为重视官员风气品行。如今哪个官员夜宿青楼娼馆,次日便有可能被御史弹劾,丢了大好前程……更别提是私养外室多年,私生子兴许比嫡子还要年长这等罔顾世俗礼法的丑闻了。

且当今形势,寡妇再嫁,亦是要遭人诟病的。

大伯即便敢豁出去不要名声,却决不敢拿前程去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