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爱拼才会赢!(2/2)

只有潘毅知道,在这样一场场比赛胜利的背后,他是要付出多少时间的准备和研究。

从八分之一决赛对西班牙到四分之一决赛对德国,瑞典队是有五天的间隔时间。

而在这五天时间里,潘毅可是一点都没有松懈。

他几乎每天都和球员待在一起,除了训练和观看比赛录像之外,就是不断地对球员灌输想法,同时改正他们在比赛中出现过的一些失误,让他们变得更好。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研究现在勒夫的德国队,找出针对他们的方法。

这就是现代足球,每一场比赛看起来好像就是那些球员上去踢,其实每一场都是动态的,都是在变化着的。

就算是首发球员和阵型都一样,每个球员的职责也会有很多不同,就更别提本身每次碰到的对手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总是一成不变地去踢比赛,往往一被针对,就会非常被动。

而现在这支德国队,其实真的可以看出勒夫受潘毅的影响还挺大的。

从2012欧洲杯至今,德国队在参加的这么多比赛中,使用过4-2-3-1、4-3-3这样的四后卫战术,也使用了3-4-3、3-5-2的三中卫体系,而很“巧合”的是,这些战术都是近几年潘毅经常使用的。

当然了,无论是哪种阵型打法,德国队始终保持着双后腰的配置,而且勒夫也一直在试验着他的各种组合。

这也是潘毅的研究重点。

因为他知道,要打击德国队,或者说打乱他们的进攻和防守部署,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打击他们的后腰。

“赫迪拉-施魏因斯泰格”、“赫迪拉-克罗斯”、“施魏因斯泰格-克罗斯”、以及2014年出现的“拉姆-施魏因斯泰格”组合,包括在世界杯决赛中使用的“克拉默-施魏因斯泰格”……

尽管这两年格雷茨卡在切尔西的表现不错,但毕竟不是绝对主力,在这支德国队中的重要性并不高。

可以看出,勒夫最在后腰球员中,最信任的还是小猪施魏因斯泰格。

但本届欧洲杯却有了一些变化。

“赫迪拉-克罗斯”组合更多地出现在德国队的比赛中,包括他们在八分之一决赛中3:0击败斯洛伐克时,就是用了这两名球员。

这或许跟施魏因斯泰格年龄开始增大,状态稍微有点下滑有点关系,不过克罗斯最近在皇马的优异表现应该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不管用什么样的组合,德国队对于双后腰在防守、串联以及进攻的使用,其实也是一套体系的。

当双后腰防守时,在禁区弧顶前保持平行站位,重点防范禁区弧顶位置,不给对方前卫球员在此区域传接球空间。

而在比赛中双后腰也会适时换位,但两人始终不会平行站位,而是选择前后站位,这样既可以在防守体系中,增加层次效果,也可在进攻中增加容易传接球。

在进攻时,两名后腰球员会有一名(比如克罗斯)向右上方前插,吸引对方后腰防守球员,将大片开阔地留给中路位置靠后的另外一名球员。

而当本队进攻球员将对方后腰引离禁区弧顶位置时,双后腰之一的球员就会及时插上,利用前方开阔地带,从容选择最佳出球路线,最终完成助攻。

因此,瑞典队如果想要打败德国,就必须限制德国这双后腰的跑动和串联。

潘毅也对自己的中场作出了改变。

他决定排出三后腰的阵型!

埃克达尔,韦恩布鲁姆,以及塞巴斯蒂安·拉尔森全部披挂上阵,而在他们的身前,则是前腰福斯贝里。

这样可以最大化中场的拦截围抢能力,不让德国人轻易地吸引走自己的全部后腰。

而增加人数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德国除了双后腰,他们在中前卫的位置上也是天才球员众多,可供勒夫选择的进攻组合众多。

格策、托马斯穆勒、许尔勒、波多尔斯基、德拉克斯勒、包括格雷茨卡等人均可根据球员特点及战术选择组成不同的攻击组合。

如果不是罗伊斯受伤,以及克罗斯更多地出现在后腰位置上,勒夫还能排出更多。

而至于最终是使用什么组合,就取决于勒夫决定当场比赛使用什么样的进攻战术。

两翼齐飞:注重边路突破时,可供选择的球员包括罗伊斯、托马斯穆勒、许尔勒与沙尔克04的天才少年德拉克斯勒,当然还有他的队友,近来表现出色的萨内。

中路渗透:德国队的中前卫球员之间换位频繁,在面对对方防线时,经常利用不断跑位扯动对方防线,辅以精准的短传正面撕开对方防线,将是前卫线球员们追求“完美”配合的极致。在中路渗透的战术中,格策、穆勒、克罗斯以及罗伊斯、格雷茨卡均可执行此战术。

强力前锋:当德国队有状态保证的正选强力前锋时,那么前卫线的职责与进攻套路的组合将更加丰富。既可以选择边路传中,由前锋攻城拔寨;也可以由强力前锋在禁区内牵制对方中卫,由前卫线球员完成射门得分。

而说到强力前锋,虽然德国队的打法一直在慢慢向短传配合过渡,但在我们脑海中,提到德国队始终想到的是强力中锋攻城拔寨的画面。

历史上,德国也是盛产中锋的国度,盖德穆勒、鲁梅尼格、克林斯曼以及克洛泽,无一不是德国强力中锋的优秀代表,中锋在德国队的战术体系中永远保持着其独特的地位。

只不过,在目前的德国队,却只有戈麦斯一人可以值得信赖,这其实也是德国的弱点之一。

只要瑞典队的林德洛夫和格兰奎斯特能够看死戈麦斯,那德国队的进攻火力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德国队的弱点不仅仅是在这里。

首先是边后卫。

德国队的边后卫除了拉姆外,能力均不能达到世界级水平。

几届大赛中,勒夫经常使用博阿滕、巴德施图贝尔以及赫韦德斯甚至拉尔斯本德等人充当边后卫,但以上这些球员并非纯正的边后卫,其在防守站位,来球预判上有着一定的不足。

而拉姆在世界杯夺冠后就已经宣布退出国家队,本届欧洲杯当然也没有随队跟来,勒夫现在使用的是来自科隆的赫克托,以及鸡哥基米希来踢两个边卫。

但很显然,赫克托实力稍弱,而基米希还不成熟——欧冠决赛中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然后就是中后卫。

不出意外,德国的主力中卫组合应该是博阿滕与胡梅尔斯。

两人的转身和追击速度都属中上,而博阿滕的身体素质在中后卫中绝对是排名前列,2013年拜仁与多特的欧冠决赛中一战成名,在带伤的情况下成功冻结了对方前锋莱万多夫斯基。

现在在拜仁的战术体系中,中后卫也参与到进攻体系中,博阿滕多次通过后场准确的长传给锋线创造进攻良机,相信如果勒夫在战术体系中需要中后卫长传发动进攻,博阿滕将是非常好的选择。

但博阿滕缺点也非常明显。

其防守预判能力较差,近年来博阿滕总给人一种防守毛躁的感觉,总是在禁区里做不合时宜的防守动作,有时甚至会送给对方点球。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博阿滕对于球路的预判失误和防守站位的失位所造成的。

而胡梅尔斯可以说是近年来国际足坛涌现出的最好的中后卫之一,无论是其身体素质,还是其防守意识,转身回追速度都属上上乘。

胡梅尔斯让人经常想起球员时代的萨默尔,作为清道夫在比赛中间适时杀入对方阵中创造威胁,甚至取得进球。

在德国队2012年欧洲杯对阵意大利的半决赛中,胡梅尔斯还曾上演由后场带球沿中路推进,最终在禁区弧顶处的射门和补射,只是当时因为布冯的出色发挥才没有取得进球。

但胡梅尔斯在德国队的几年表现始终没有表现出其在俱乐部踢球的超强状态,因此这也将是潘毅可以利用的点。

也正因为此,潘毅决定用伊布+伊萨克双中锋的阵型,来轮番冲击德国的防线!

无论是博阿滕还是胡梅尔斯,他们应付起像伊布这样的中锋其实都挺困难的,往往需要两人的配合;

但如果你防住了一个伊布,后面还有一个“新伊布”呢?

这就可能会造成对方手忙脚乱,形成漏洞。

当然了,这样的排布,跟潘毅把阵型调成了四中场也有关系。

在保证四后卫站位不变的情况下,当然只能把前锋调成两名了。

而在目前的前锋中,选择一个与伊布搭档,首选肯定是能冲能带能顶的伊萨克了!

如果勒夫对德国中卫进行调整,那潘毅也不慌。

因为与边卫一样,德国的中卫替补人选其实是很单薄的。

第三中卫可能是穆斯塔菲,也有可能是既可踢中卫又可踢右边后卫的赫韦德斯,而还有一个则是潘毅在汉堡的老相识,约纳坦·塔。

当时正是潘毅把约纳坦·塔提拔到汉堡一线队的!

但不管是哪个,他们的实力与博阿滕和胡梅尔斯都有一定的差距。

而在瑞典队自己的后防线上,潘毅也做出了一点改变。

首先瑞典的双中卫当然还是林德洛夫+格兰奎斯特,这首先是他们搭配最佳,表现也很好;

还有其实就是瑞典中卫的替补也没什么选择,就一个来自都灵的杨松,真需要的时候也是让卢斯蒂格等人来客串。

而在边卫位置上,潘毅这次选择了更加稳妥的奥尔松+卢斯蒂格组合。

这就是要立足防守了,毕竟德国的总体进攻能力,其实论起来是比西班牙还要强的!

而除了比赛阵容和状态,瑞典相比于德国来说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心态。

正如潘毅对记者所说的,瑞典踢到这个份上,已经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赚的,都可以昂着头回家。

但德国队不一样。

他们是夺冠大热门,他们是新科世界杯冠军!

世界足坛流行一句话叫做“大热必死”,即在世界大赛前凡事夺冠呼声较高的球队都不会收获好成绩。

原因不乏两点,一是其战术打法被其他球队研究透彻;二是球队受心理战的影响,无法摆正心态,心理失衡,造成整体状态不稳,无法创造好成绩。

本届欧洲杯对于德国队而言,尤其对于勒夫而言,压力是巨大的。

在夺得2014世界杯冠军后,德国国内很多人都期待国家队能够再接再厉,拿下“背靠背”的欧洲杯冠军,就像之前西班牙队做的那样。

这无疑给勒夫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做为主帅的勒夫能否在本届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将在很大程度决定德国队前进的道路。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球员都是一个个的个体,都有自己个性。

特别是像德国队这样都是由各大俱乐部的大牌球星组成的球队,更是如此。

因此潘毅相信,只要能够在比赛开始后先拖住德国队,让他们的进攻无功而返;

那作为要夺冠的强队,他们的球员一定会急躁,一定会急于求成;

那么到那个时候,瑞典队的机会也就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