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金陵城破了,王峰也该走了(1/2)

这是个气氛热烈而又古怪的入城仪式,到了快中午才结束。

王峰已经堂而皇之的在原两江总督衙门挂出了铁血军政府都督牌子,有他大名的安民告示已经贴得满城都是。

而徐明浩也在南军和镇军的支持下,在小营挂出了临时政府的都督招牌,在金陵城一时出现了一城两督的局面。

对此,王峰倒也不恼火,对人家解说,他管军政,而徐明浩管的是民政。

但凡涉及到用钱的事情,他一概推到徐明浩那里,还美其名曰,军政分立,要知道他可只给徐明浩他们只留了二十万两的残羹,还串通了张仁骏,把所有簿册都修改了,让人没处查。

他只是忙着扩编军队,加强训练,收编江北道各处的游击武装。不时还和江北的名流士绅往还一下。

在十州代表都云集申海的时候,惟有王都督这里,还是安之若素。有人问起,他只说自己是一介军人,只管打仗不管政治。

另外江防军的军械,金陵城的军资储备,金陵城的各个6军学堂,都被他把在了手里,没有半点要分润出去的意思。

在十天内,他的铁血军已经正式扩编为6军第一师,辖两个旅四个步兵团,另外还辖教导团、炮兵团、辎重团、工兵团骑兵团,每个旅都相当于混成旅,都是十个营的建制(六个步兵营炮、工、骑、机关枪各一营)。

整个金陵城的武器几乎都集中到他那个师里了,军队人数一下膨胀到万余人。

满心思想大捞一把的镇军和南军,却都还是进城多少人枪,现在还是多少人枪!

徐明浩的这个都督当得是有点底气不足。

金陵的克复,也促使了朝廷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在北方英吉利人办的报纸,都刊登出社论,认为金陵城的光复,标志着南北对峙的局面真正形成,而朝廷的存在也彻底成为一种笑话。

下面就是北方实力派和南方民党之间的和谈了。

和这些社论同时配的照片往往都是孙先生在船上招手,和王峰骑在马上侧身敬礼的照片。

而此时在金陵城在胡汉三的主持下,光复或者独立的十八州、道的代表,6续来到金陵城,开始了临时政府的筹备会议。

而同时在申海的孙先生,宋教人,黄克公等人,也在为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宋教人强烈建议采用责任内阁制,而先生断然决定采用统制,在他的强势要求下。组织形式也最终确定下来!

而各省代表在金陵城的预备会议,也讨论决定出了三个原则:一、组织临时政府,选举临时大统制,以每省各一票选举决定;二、采用公历纪元;三、与北方袁世仁举行和谈。

南方局势随着金陵城光复,终于初见端倪。

当你的军队扩充到两万人的时候最缺乏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干部!

当时金陵城里可以用一个词形容,“纷乱”。

在同盟会人物的组织下,6续赶来支援的各州道的部队,就有粤东军、桂西军等,加上形形色色的民军敢死队,先锋队。

他们没赶上光复金陵之战,却都以光复功臣自居,在金陵城里,这些乱纷纷的队伍,6续达到了快十万之多。

王峰对这些人的粮饷一概是撒手不问,也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看他。

这些天来他的心思就扑在了两件事情上,一是建立6军第一师随营学校。以原6军第四中学的教师为骨干,集合武备学堂,测量学堂,6军小学校等等,接收过来的教学力量。

整顿成一个颇有规模的养成机构。从部队中抽调军官,先进行一期六个月的培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