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后事(明天上架,请多多支持)(2/3)

但汉军也不是十全十美,文章篇幅过半,笔锋一转,又指出了汉军当下存在的问题。

一是几番恶战,军中兵将凋零,新军良莠不齐,各军新旧混杂,每次作战军中都需简拔选锋,此举用于夜袭、斫营,无往而不利,却非持久之计,一旦开大阵,对大敌,想靠这几千选锋之士制敌,必败无疑;

二是战后汉中残破,后方空虚,深入敌境与魏军再战,军力民力都无法持久,后勤也供应不上,可谓是收拾残破费经营······

到了这里,后面的重头戏也就到了。

文章必须说明白当务之急是经营汉中、整饬防务、聚拢人心、安内攘外,而不是北伐冒进、博个生死,并连带着要提出符合实际、有的放矢的一二三几点措施来,以期能够彻底打动阅卷的上位者。

想到此处,姜绍长长呼出一口气。

经过一连串的事情,他算是看破了,管你三国还是魏晋,不管什么朝代,干成事的诸多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最关键,而掌握体制内核心权力的领导者,无疑就是那个关键少数之一。

吹哨者、闯入者这些角色,姜绍前面已经干过了,为了救亡图存,把局面搅得天翻地覆,自己也差点掉了脑袋。

所以现在他想在剧烈危机过后转入推动者、建设者的角色,这就必须学会说服关键少数,尝试在时下蜀汉这套体制内一步步实践自己的想法,使得蜀汉这艘破船能持续向好的方向行驶。

这篇文章,就是他投石问路的第一颗石子。

···

身在前方,一线的千疮百孔、汉中的残破局面,大将军姜维心知肚明。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接下来,要收拾大战过后这个残破局面,还不知要费上多少心思。

也只有一些脑袋里长满肌肉或者别有用心之人,才会上蹿下跳,撺掇大军趁势发动北伐。

像大将军这种真正坚定的“北伐先锋”,这个时候反而冷静下来。

若按照他开战前的设想,在魏军攻汉中失败撤退后,自然是汉军大举反攻、席卷敌境的大好时机,但战事眼下打成这个样子,大将军姜维是很清楚,损失惨重的汉军根本不具备实力去扩大战果,能够勉力维持面上的对峙形势,已经是叨天之幸了。

眼下,摆在他案前的,是一大堆来自后方的公文。

说来令人啼笑皆非,战时生死一线,全靠姜维在前线掌军,后方谁也不敢跳出来指手画脚,免得大军落败连带着担个罪名。

可一旦汉城大捷、魏军败退的军中露布到了成都后,形势骤变,后方急递前线的文书数量大增。

听说朝堂也跟时下的军中一样,但凡还算是个角色的,都忍不住要跳出来说上两句,似乎怕少了一份自己在后方“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或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功劳。

尚书台是明里暗里各种方式催促姜维尽快结束战事,以便朝廷遣散军民,务农田耕,这既是大后方吃紧的现实考虑,也是担心大军军权继续留在姜维手中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另外还有一些后方主动请缨的文书,从剑阁反攻到汉中大战,大仗小仗都是军中老卒和部分南中兵卒、新军打的,炎兴新军中那些一直留在后方没有上阵的勋贵子弟眼见胜负明显、战事将尽,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战场上捞取最后的军功,因此积极请战,争先恐后要为国杀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