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诸葛(2/2)

当下的军事形势是,败退的诸葛瞻军龟缩在绵竹城中,邓艾的军队兵临城下,南下驰援的姜绍军被邓艾军阻隔在中水以东。

两支蜀汉军队看似对魏军形成了夹击之势,但在魏军势大的情况下,实际更像是两支蜀军被中间的邓艾军隔断开来,城池内外不得互相呼应。

姜绍军虽然虚张声势震慑对岸的魏军,可终究不敢轻易越过中水一线。

他麾下的兵力不足五千,对岸可是有着近两万魏军,领军的还是凶名在外的魏将邓艾,一旦军队过江一头扎进魏军的包围圈里,那就是救援不成反将自己赔进去了。

邓艾的凶名堪比十万兵。

不仅营中尹安、徐遵、范周等军官心怀忌惮,就连一直力主南下驰援的姜绍本人也对下一步行动十分谨慎。

事情到了这种境地,单单就绵竹境内而言,这种对峙局面拖延下去反而对蜀汉军队有利。

毕竟率众展开野战,两支蜀汉军队一支势单力薄,一支士气低迷,互相之间还缺少呼应联合,根本就没有把握击败邓艾的魏军。

反倒是用时间拖垮孤军深入、辎重补充困难的邓艾军,变成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

只是魏军主将邓艾不是木头人,他不可能坐以待毙,让蜀汉军队活生生将自己拖死。

以他以往用兵打仗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作风来看,眼前暂时形成的对峙局面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只怕到时邓艾一出手就会是雷霆一击,迅速击破一路蜀军。

二者之间,魏军全力进攻诸葛瞻军的可能性最大因为绵竹城的得失关系到这一战的最终胜负。

但也不能完全保证擅长用兵的邓艾不会虚晃一枪,迷惑内外蜀军后,率军掉头先击破自己这一支蜀汉人马,再趁势进攻绵竹城。

与对面岸堤上的魏军骑兵对望了一会,姜绍这才拍马离开,掉头往自家营地方向走。

身边的尹曜策马走在姜绍身边,悄悄地说道:

“绵竹城里的诸葛瞻至少还有城墙可以防御,我们与魏军却只隔了一条中水,过河的桥还控制在魏军手中,我看眼下的处境反倒是我们最危险,一旦魏军从桥上冲过来,我们立马就得往涪城方向撤退,避开魏军的锋芒。”

姜绍没有吱声,微微颔首。

虽然尹曜的话有怯战的成分在,但不可否认他说的是事实。

一旦魏军舍本逐末,把矛头转向自己,大军从桥上过河,姜绍的军队的确需要立马转进,或者说落荒而逃,躲避魏军的进攻。

避战虽然丢脸,但姜绍身上没有主角包袱,还丢得起。

战场上能够活命争取最后胜利比什么都重要。

尹曜的话里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那就是过河桥梁的控制权。

魏军势大,至少在未决定与邓艾正面作战前,姜绍是不敢直面锋芒派兵去与魏军争夺桥梁的。

他为此还与手下军官秘密制定了不用桥梁的渡河方案,但桥梁对军队快速过河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眼下还真得防备魏军骑兵过桥突击。

姜绍打算回到营帐后就立即部署兵力加强对桥头方向的防御。

他减慢了马速,回头又瞥了中水对岸一眼。

他麾下的军队赶到东岸后大张旗鼓、多放烽烟,相信绵竹城头的守军只要不是只躲在城墙后发抖的掘货,就能多少明白他们所发出的信号。

而且他已经下令在军中挑选擅长水性的士卒,准备泅渡过河,既是为了刺探兵临城下的魏军的虚实,也是为了寻机突围入城,与城中的诸葛瞻取得当面的联络。

只是不知道诸葛瞻实际军事水平怎么样,虽然诸葛瞻在蜀中颇有名望,但身处大将军姜维的阵营,姜绍之前多少听到一些有关诸葛瞻的负面消息。

人们有说他沽名钓誉的,也有说他名过其实的,这让试图知彼知己的姜绍很难捉摸,但愿这场仗打下来,别都是自己的热脸在贴别人的冷屁股,一厢情愿。

“季照(尹曜字)。”

“嗯?”

“你觉得,诸葛瞻是个什么样的人?”

注:“孤”在三国时代是王侯以上对下的自称,封侯者就可以在下属面前自称“孤”(当然也可以自称某、吾之类的),不一定是要帝王身份才可以。本章中诸葛瞻已经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