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檄文(2/5)

相反的,如果现在还想要兼顾周全,分兵防守葭萌关、白水关、剑阁等关隘,正中了兵法所言“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大弊,兵力分散,防御薄弱。一旦被魏军不惜代价攻破剑阁,直驱成都,那就大势已去,国家也再难以拯救了。

听完姜维对蜀中全局的判断,廖化颔首,他认同大将军对局势的看法,也当即表态自己会修书一封,向董厥、张翼阐明大局,要求二将尽快与他们合兵一处,保卫剑阁。

大将军姜维与董厥、张翼都有龃龉,董厥是朝中“倒姜”的主力之一,张翼则在多处公开场合反对大将军姜维的北伐,甚至不惜与大将军姜维当众争辩。

现下国家危难,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两人见到大将军的军令,未必会遵令尽快率军启程。老将廖化同时送去的这封信很重要,能够及时打消他们内心的顾虑。

军略已经定下,姜维和廖化没有拖沓,他们当即就在帐中下令和写信,以确保这干系到蜀汉存亡的军令和书信能够当天出发,赶往汉寿。

陪坐在席的姜绍看看临大难而不惧的姜维,再看看奋笔疾书的廖化,心中颇多感慨。

且不论以往的功过,当下大将军姜维的存在,就如同最后一根栋梁在撑住天倾,只有他在力挽狂澜,军中众将士才会觉得国家还有挽救的希望。

而老将廖化,七十多岁的高龄依然统兵出征。他满头白发,老态龙钟,身躯佝偻,脸上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汉末三国的历史就刻在他的脸上一样。

但姜绍并不敢小看这位老人,他壮年的时候,通过诈死逃脱吴人的掌控,带着老母亲一路潜行回归蜀汉,上演了一出“千里走单骑”的三国传奇,这般胆识和魄力岂是寻常人能够办到的。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北伐用兵虽然没有什么大功,私下也不认同姜维北伐,但持重不失、能得士心是他的长处,尤其是在当下的危急存亡之秋,这样一位忠诚稳重的老将在军中能发挥不小的作用。

老将廖化通晓人情世故,不仅及时修书为大将军站位,还在事后客气问起帐中的姜绍的伤势来。

在他的印象中,姜绍这位大将军的养子姜三郎自段谷大败后伤病不断、形容憔悴,才会被人唤作“病三郎”。

但此时的姜绍应答得体,坦言旧伤已经痊愈,谢过了廖化的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