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廖化(2/3)

晋公、九锡、相国,都非人臣可得。按照这个次序,先封晋公,再封晋王,然后天子禅位,这依样画葫芦的魏晋嬗代就可以在万人称颂中顺利完成。

但高贵乡公曹髦这个少年天子偏偏用生命阻挠了司马家这一朝野皆知的计划。

汉魏禅让,可没先整出天子被当众弑杀这种大逆不道的戏码,仅仅诛灭替死鬼成济等人也难以平息众怒,眼见朝野上下物议沸腾,骑虎难下的大都督司马昭不得不暂时中止司马家化家为国的动作。

但年过半百的大都督多年苦心经营,又怎么甘心放弃这最后一步,于是一个三军伐蜀夺取灭国大功的庞大计划,就这样在大都督府的密室内诞生了。

别看这个庞大计划眼下推进得如火如荼,身处其中的诸葛绪却对各军之间的龃龉洞若观火。

邓艾身为宿将老臣,久镇边境,本是伐蜀统帅的第一人选,却意外沦为一路偏师,承担着围剿沓中姜维这最艰巨的任务,然后眼睁睁看着年轻小辈钟会统帅大军攻下防守薄弱的汉中,轻而易举地摘了桃子。

诸葛绪曾经是邓艾的属下,他了解邓艾的脾性,这员居功自傲的老将必不满意朝廷的制衡。

而事实也恰恰如此,作为西路军的统帅,邓艾私下修信给诸葛绪,借着老上司的身份叙旧,字里行间都在暗示自己对钟会小儿的不屑和对伐蜀方略安排的不看好,想要试探诸葛绪的真实态度。

诸葛绪暂时没有回信。

邓艾功高跋扈,钟会恃宠骄横,夹在中间的诸葛绪如履薄冰,他是一步三思,但求无过。

所以早在第一日凭借侦骑优势探知姜维军可疑动向后,诸葛绪权衡利弊,选择迅速撤出桥头,回救后方的大军粮草,自保为上。

毕竟,这才是最稳妥的选择嘛。

如今大军追赶不及,姜维军已抢先通过阴平桥头,自保为上的诸葛绪哪里会深入敌境追击,冒险去啃姜维军这块硬骨头,他已经决定要率军镇守武都、阴平二郡,攻打武都境内还在坚守的残存围戍,巩固“收复二郡”这桩唾手可得的功劳。

···

“多亏了诸葛绪的成全。”

跟在姜维身边的姜绍想道。

因为成功调虎离山、飞夺桥头,率军撤离阴平的大将军心情看起来好了不少,对待姜绍这个假子的态度也有了变化。

撤离桥头后,他让姜绍部跟随中军行动,与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见面还特意带上姜绍。

这是要再度重用姜绍的征兆。

至于之前在沓中写《御敌策》的种种不快,姜维不再提起,姜绍自然也当作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情。

难道你还指望领导主动承认错误?

重获信重的姜绍当然不会沾沾自喜,桥头一战完全是得益姜维的机变和诸葛绪的成全,他不过是侥幸地获知魏军后方粮草情报,然后因人成事,飞夺了桥头敌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