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朝堂(点击收藏、推荐投票,继续匡扶汉室)(2/2)

这种微妙的朝堂格局,看似平稳,实则存在着不小的政治隐患。在依托皇权的宦官势力甚嚣尘上的时候,累年攻战,功绩不立的大将军地位岌岌可危,段谷大败后更是成了朝中众矢之的,所幸还有曹魏这个敌国外患在,姜维才能够惊险度过那一场朝堂风波。

但是,朝堂上一经爆发的权力争斗,又怎么可能自动消弭。

姜绍猜测,这文字间没有告诉他的朝堂凶险。

景耀元年,返回成都复拜大将军的姜维准时发难还击。弹劾中常侍黄皓的上书开始出现,姜维更是在君臣单独奏对的时候,强烈要求天子诛杀宦官黄皓。

说到言辞激烈处,白发苍苍的姜维离席下拜,口诵诸葛丞相《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一段,涕泗横流。

天子刘禅仿佛也被《出师表》触及到内心那块柔软一样,跟着感慨落泪,亲自离席搀扶大将军,君臣二人相对而泣。

可惜,事后这位皇帝从小当到老的刘禅擦干眼泪,轻飘飘地抛出一句“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让姜维脸色大变,遍体生寒。

当日的君臣奏对无疾而终,一路走出宫门的姜维汗流浃背、如临大敌,而弹劾黄皓的上书随后也凭空消失了,樊建、张绍、董厥等中枢大臣像是不知情般绝口不提这一桩事情。

心事重重、忧惧不安的姜维不敢再留在这座危机四伏的成都城。他以边境战事为由向天子上书辞行,成都朝廷准允了,天子刘禅还十分体恤臣下,派遣黄皓给大将军践行陈谢,以天子之尊居中调停,试图化解大将军姜维和黄皓之间的龃龉。

姜维见状也顺势下坡,表面上与黄皓化解了矛盾,并有意避敌锋芒,再次上书请求率军前往沓中种麦,摆出了一副远离朝堂的退让姿态。

蜀汉朝廷同意了大将军的请求,一场政治风波由此平息。

但这些年,朝堂上“倒姜”力量暗流汹涌,权势愈发膨胀的黄皓等人已经按捺不住,准备在背后对大将军姜维下手······

用脑过度的姜绍伸手揉了揉太阳穴,仰着头慢慢活动起自己的骨骼,长时间埋首案牍的关节发出了“咯咯”的声音。

从面前有限的文字上来看,现下的中枢大臣、朝野舆论都对大将军姜维十分不利。

尤其是辅国大将军董厥、卫将军诸葛瞻,他们未必与宦官黄皓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但是从他们的上书中,都明确表态反对大将军姜维的穷兵黩武。

甚至乎一些有心人的奏章还将蜀汉一些“国势日衰”的现象与大将军姜维“连年征战”的北伐联系起来,把国内的种种弊病往姜维身上引,隐隐将一顶“祸国殃民”大帽子扣到了大将军的头上。

姜绍突然有些心酸,他有些同情这个被架到火炉上烤却依然要强的父亲了。

老头子或许是想要冒险一搏,建立大功来挽回政治上的颓势;又或许是想借助敌国大军的压力,来稳固自己军中的地位,让安于现状的成都君臣重新认识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必然性;也许他在想好不容易避祸沓中,率军回防汉中犹如自投罗网,挡得住魏国的明枪,却避不开背后朝堂的暗箭······

姜绍尝试揣测了姜维此时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各种心思,最后想得头脑发胀,选择放弃了。

大将军后续作何谋划他不知道,但率军留驻沓中是心意已决,九牛拉不回,而他让站错队的自己看到这些标注过的邸报,内中深意耐人寻味。

或许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管中窥豹的自己,别再杞人忧天,自己担忧的事情他都已经通盘考虑、权衡得失过了,拥护中军的决策才是最明确的选择。

而这也是他再给姜绍的一次机会。

放下手臂的姜绍叹了一口气,将案上的邸报推到一边,拿起了他的离题作文,注目凝视上面的一段“忤逆”的文字。

“败于功者,贪功者也;死于利者,穷利者也。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大人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注:《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