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难为(点击收藏、推荐投票,与我一起匡扶汉室)(2/2)

不多时,参加军议的军中将佐陆续到齐,鱼贯入内的文武见面交谈寒暄,帐中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

他们也注意到了列位末席的姜绍,神色各异。姜绍见状,露出微笑,大大方方地颔首示礼,有的人报以笑容,有的人交头接耳,小声嘀咕了起来。

参加军议的都是沓中驻军中的重要的将佐,人数只有十来个,像姜绍有过接触的上官武、李环等人根本没有列席的机会,这种军中的高层会议让初次接触的姜绍内心多了几分紧张和激动,眼光下意识地看向空悬的主位。

高踞主位的大将军姜维是在人数到齐后才压轴出现,帐中瞬间安静了下来,诸位将佐恭敬行礼后才重新落座。

大将军姜维脸色肃然,开门见山让主簿李简打开木架上的舆图后,一场有关抵御魏国入侵的军议随即展开。

从去年进攻陇西,汉军就从敌境内获知敌军大肆募兵运粮、谋划伐蜀的意图,但后来回师沓中后也收到过魏国刻意释放出来迷惑汉军的假消息:魏国在青、徐多地大规模建造战船,还让吴国降将唐咨督造浮海大船,在关中、陇右调兵运粮,准备出兵伐蜀是假,准备兵分多路攻打吴国才是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魏国大举伐蜀才是真的。魏国从去年秋冬开始就频繁调兵运粮,根本没有办法长时间瞒过潜伏在境内的蜀军眼线,而诸如李胤、钟会、师纂、卫瓘等边境大员的人事调动,也预示着魏国伐蜀这场战争绝不是虚晃一枪、小打小闹的。

大将军姜维虽然已经提前上表,提醒成都朝廷增兵加强汉中和阴平两地的防御,但是具体的军事部署还没有明确,中军的这次军议,其实就是先给军中将校通通气,一来稳定军心、早做准备,二来集思广益,在前期征询诸多文武的御敌意见以供中军参详。

这是军中一贯遵循的常例,哪怕大将军此刻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但今日的军议似乎多了一些变数。参军来忠得悉情况后越众而出,抢先发言,洋洋洒洒分析了一通敌我强弱的形势后,建议驻扎在沓中的大军返回汉中加强防御。

有机会列席的姜绍认真地聆听军议,虽然来忠言辞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了许多他都不知道的典故、人物,但结论的大概意思他是听明白了。

敌人,太强,不回,会被各个击破。

通过撰写《御敌策》已经提前获知姜维真实想法的姜绍不禁多打量了这个抢先发言的来参军几眼。

荆州人士的来忠两鬓白发、面容苍老,看起来年级也不小了,博带高冠,衣袍宽大,有一派儒学名士的风貌。他们来家是东汉开国勋贵之后,祖父来艳当过司空、父亲来敏当过谏议大夫,可谓是世代簪缨,家学精通《左氏春秋》,来忠本人博览经学,支持大军北伐,在军中颇受姜维赏识,经常与喜好郑学的大将军研讨学问、兵法。

汉末大儒郑玄曾给《左传》作注解,《左传》里面又有大量战争的记载,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大将关羽等人都喜好研读了。

来忠之后相继有将佐发言,内容各不相同,一些人担忧魏国这次伐蜀势大难敌,建议沓中屯田的军队返回汉中的。

军议开到这里,还陆续有人发言,其中也有反对大军返回汉中的。

而姜绍结合这些日子的见闻,算是听出了一些微妙之处。

魏国大举伐蜀的风声在军中是遮掩不住的,按照大将军姜维的意愿,汉中依然要坚持“诱敌深入”的防御战略,而沓中屯田的军队不能轻易返回,他还要根据战局演变争取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呢。

但是军中存着一定的阻力,有来忠等保守的将佐认为,魏国每次伐蜀,汉中都首当其冲,汉中一地的防御干系到整个蜀汉的安危,不容有失,沓中的大军必须返回汉中加强防御,不能孤悬在外。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姜维授意自己撰写命题作文《御敌策》了。

正所谓上阵父子兵,一贯打仗都带有趋利色彩的姜维打算力排众议,在魏伐蜀的战事中以小博大、反守为攻,他还想重用重新振作的假子姜绍,让他统领兵马在接下来与魏国的作战中担负重任。

姜绍若想要把握这个唾手可得的上位机会,就要认真写好命题作文《御敌策》,为大将军的“诱敌深入”“歼敌主力”英明决策摇旗呐喊,同时旗帜鲜明地站队,主动替大将军分忧,帮助化解掉一部分来自军中的阻力。

但是,姜绍能这么做吗?

脑里的先知告诉他,姜维这次的冒险是失败的。加入来忠一派,和其他将佐说服大将军率军返回汉中加强防御,才有可能挽救蜀汉的国祚。

眼见着保守、激进的将佐相继站队表态,姜绍突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有几个瞬间,他似乎感觉到大将军的目光是停留在他身上的。

犹豫了一阵,自知不能无所作为的姜绍终于下了决心,他咬咬牙,和建议大将军率军返回汉中防守的保守派一同站了出来,虽然还没有开口,但站在哪一边,他的态度已经明确了。

这一刻,他终于瞥见了大将军看向自己的目光,像刀子般锋利,径直扎向自己的身上。

这是站错队的危险警告!

注:魏国伐蜀之前散布不少假情报来麻痹敌人。《三国志钟会传》记载,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文王敕青、徐、兗、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