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军压境!会试的内幕!(2/4)

但既然要分兵,大家就得再讨论出个一二三来。

最后还是决定,由两卫禁军东进,一直攻到东海,接应越国过来的粮草。

另一卫禁军西进,接应漕船。

其余的禁军则开始发散,逼迫吴国的水兵在江面上散开防守。

部署到最后,杨林又转过头,望着这里三个特殊的将领,沉声道:“赵粮督,宇文将军,苏将军,如今大军兵分三路,每一路都有运粮的重任。”

“你们可有什么想法?”

朝廷官员称呼对方时,一般都会叫人家的最高头衔。

宇文化及与苏定方两人虽然兼着粮草督运,但人家本身就是将军,自然要以将军称之。

但赵二身上可没有什么将军的职位,所以叫他一声粮督也算正常。

“我不去东海那边。”赵匡义赌气般地摇了摇头。

宇文化及嗤笑一声:“我去西边,接应朝廷的漕船。”

接应漕船,这个差事肥的滋滋冒油,顺势发一笔不在话下。

苏定方迟疑了片刻,也没和他争,开口应道:“那我就领右威卫一路向东,接应越国的粮船吧。”

越国的粮船只要运过来,那想必也是不错的。

杨林点点头,最后望向赵匡义:“既然如此,赵粮督就继续跟着大军吧,待渡江过后,你便负责同越国商讨陆上运粮之事。”

其实赵匡义本来也没得选,因为其他两人都有自己的禁军,唯独他现在是个光杆的“粮督”,只能跟着大军行动。

他之前那么说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让自己面子上好受一点吧?

“苏将军,你向东而行,一定要尽快。”

杨林望着苏定方,郑重地叮嘱道:“禁军的粮草已经不多,而海运的速度又是最快的。”

“一定要尽快接来越国的粮草,供应军中。”

苏定方郑重地点点头:“我明白。”

杨林同他对视一眼,又转头望向宇文化及:“宇文将军,之前曾有消息来报,有楚国的余部不死心,一直想要复国,想要夺回郢都。”

“那些人若真能攻下郢都,定然还会继续西进,意图夺走更多领土。”

“但如今那些地方都是吴国的,也是朝廷的,可不能让他们再夺走朝廷的土地与城池。”

“那是自然。”

宇文化及狞笑道:“他们赶来,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一道道军令传出府邸,城外的大营开始缓缓而动,民夫们穿着略显单薄的麻衣,运着粮草、军械,先行而动……

大乾京城。

进了十一月,今年已经渐渐到了尾声。

但这个冬天的初雪,却还未到来。

对此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的是下层的百姓,这个冬天不太冷,显然就不用花太多钱买炭取暖了。

忧心的也是下面的百姓,要是还不下雪,明年是不是旱年?

粮食的收成又该怎么办?

农耕社会,看天吃饭,当真不是随口一说。

李乾这几天老是在京城里跑,但他却并未注意到这些东西,因为他的关注点,总是放在那些举人身上。

进了十一月,就表示离年关越来越近。

除了距离京城很近的举人,大多数举人还是会在年前就赶到京城,准备会试。

因为往年朝廷有过提前会试的行为,曾好几次将三月的会试提前到了二月,所以大多人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会早来。

李乾此刻正坐在一架宽阔的马车中,身上套着一件大小恰当的银鼠裘褂子,这是陈乐衣为他量身裁剪而成的,皮裘下面穿着薄薄的黑色棉衣。

与他一起的还有举人郑冠、解元颜真卿和吕布、老太监。

“听说那个包拯真就住在城东的会馆里?”李乾打开车窗,掀开布帘打量了一眼外面的情况,一阵冷风顺着车窗缝隙钻了进来。

自从入了冬之后,他就不喜欢徒步在城里乱逛了,而是喜欢坐着马车或轿子。

“我也是打听到的,谁知道是真是假?”

郑冠靠在温软的虎皮座椅上,无奈摇摇头:“李兄,你怎么就对他那么有兴趣?又不是什么漂亮姑娘?”

“哈哈~”李乾轻笑着摇摇头:“要是漂亮姑娘,我还不愿意找他呢。”

另一边,生着一张枣红色国字脸,厚嘴唇,颇有威严的颜真卿也睁着一双眼睛,望着车窗外的情形。

李乾的这辆马车是老太监让宫中御用监特地打造的,连车窗都是用的半透明暗色琉璃,从车内一眼就能望到外面的情形。

不想看的时候,只需要拉动车窗后的布帘,将其挡住就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