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 第六百六十二章 新都(2/3)

    既有汉代宫阙的厚重,又有超尘脱俗之意。

    比现在的长安城大了三四个不止。

    建筑同样是文化符号。

    魏晋之际,政局多变,命运不测,名士自危,消极失意,以发言高玄来逃避现实,明哲保身,于是清谈成风,玄学大兴。

    但也正因为此,士人多了一分闲情雅致,能钻研其他东西。

    医学、炼丹、术数、书法、音律、丹青、哲学都在这个时代兴起。

    连皇帝曹髦都颇擅丹青之术。

    所谓魏晋风流大抵便是如此。

    嵇康恬静无欲,颇合道家神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也很好的契合在建筑风格之中。

    新都格局虽然还是坊市制,但各种建筑则完全按嵇康的心意来。

    “此乃臣与僚属两个月的成果。”嵇康淡淡道。

    杨峥苦笑,好是好,但一看就不便宜,好东西一向都不便宜,“如此岂非靡费巨亿?关中大旱,百姓衣食无着,如此大兴土木,只恐国力不济。”

    嵇康道:“臣按大王的意思,一坊一坊的构建,预计十五年左右,每年投入并不多,新都靠近骊山、秦岭,山石、巨木直接开采,水流而下,大大缩短耗费。”

    如果是十五年的话,以秦国的国力应该不难。

    后世国家兴起,不也是启动大基建吗?

    以后用此法以工代赈,让受灾百姓多一条活路也是不错的。

    历代的徭役都是白嫖,不仅不给工钱,连饭都不提供,衣服、劳动工具都是自备……

    而秦国营建新都,一日两餐,隔三差五还能吃上肉,冬天还提供羊裘,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劳累,但也缓慢,比起耕作放牧,轻松太多。

    去年秋冬以来,不少人还长壮实了……

    新都周围聚集了成片的村寨,为的就是能吃上官府的饭食。

    “若是如此,孤就放心了,不可太耗费国力,亦不可使百姓太过操劳。”

    “唯。”嵇康拱拱手,一句恭维的话没有,就去忙自己的了。

    这种作风恰恰是杨峥欣赏的,把心思用在实事上,而不是揣摩上司的心思,大家就事论事,都轻松自在。

    既然提起新都,杨峥就带着甲士去视察一番。

    龙首塬距离长安不远。

    塬上人山人海,热火朝天,新都的轮廓有了。

    各种大木巨石堆叠如山。

    古代的人都极端勤奋,给一口饱饭,全都玩命的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