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 第三十一章 乱起(2/2)

    杨峥忽然觉得,先帝谥号中的“明”字,颇不贴切。

    城中空屋极多,杨峥下令士卒帮助百姓收拾。

    没想到后世子弟兵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却引起了疑惑。

    士卒们不可置信的望着杨峥。

    杨峥也不多做解释,身体力行,帮着清扫屋舍,铺垫干草。

    当然,想把他们变成后世子弟兵,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历史上又有几支军队能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所以才会有空前绝后的岳武穆。

    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不妄取荆州父老一物,抚孤幼,恤耆老,伤者治之,饥者食之,寒者衣之。

    威震华夏的关羽军心顿去。

    这时代,绝大多数军队都是虎狼。

    魏军当年也是吃过“人脯”的。

    杨峥只能尽力为之。

    既然来到这个时代,就从改变自己身边人开始,即便日后失败了,也能在这黑沉沉的历史长河中划过一道亮光,留下一道闪亮的痕迹。

    在他的感召下,军士们终于也动了,跟着清理屋舍,修补房梁。

    只是举手之劳,百姓们却感动的热泪盈眶。

    杨峥又令军士熬煮粥食,分给百姓。

    影响是相互的。

    百姓看军士的眼神不一样,军士看百姓的眼神也不一样了。

    至于那些俘虏的杜家家奴,全部成了苦力。

    杨峥也不客气,屯垦、构建工事、修补城防,忙的不亦乐乎。

    偷奸耍滑之辈,立刻就是一顿鞭子。

    期间杜家也派人来寻找,说是三少爷不见了,到处寻找,却连武功城的门也进不去。

    杨峥也不怕杜家来闹事。

    当兵就要有当兵的气势。

    强龙不压地头蛇,但地头蛇也不能来压着强龙啊。

    眼下以杜家的情况,暂时没工夫来找杨峥的麻烦。

    扶风郡的暴动愈演愈烈。

    让杨峥没想到的是,汉人百姓居然站在羌人氐人一边,一同抢掠豪强们的庄园。

    不过想想也是正常。

    跟着羌氐闹,能夺粮食,而跟着朝廷、豪族走,最后能得到什么?

    朝廷的抚恤?

    还是当豪族奴隶的荣幸?

    五胡乱华,若是没有大量汉人百姓加入,五胡能掀起这么大的阵仗?

    杨峥记得历史上的首先举事的刘渊,正统的冒顿单于后裔,却精通儒学,熟习经典,任北部都尉期间,严明刑法,惩奸除恶,远近匈奴豪杰、汉人儒士悉投之……

    用后世的观念来看,魏晋的主要矛盾不是民、族矛盾,而是阶、级矛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然,这只是杨峥的一家之言。

    在很短的时间内,扶风郡乱成了一锅粥,并且有向陇右、冯飒、京兆扩散的趋势。

    也并非所有百姓愿意从贼,不过他们的下场更惨。

    豪族不敢动羌氐,却敢动他们。

    几日间,杨峥接收了两千多的百姓,其中除了汉人,居然还有羌氐等异族。

    也不知前些天收容百姓的事怎么传出去的。

    附近几个县的人拖家带口而来。

    人多了,粮食又成了问题。

    这世道想独善其身,难度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