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十五万义子(2/2)

还有就是教育问题。

请来大批的教书先生,不管男女一律加以教导。

但王学军不想把这群孩子,教导成一堆只懂得八股而草苗不分的书虫,而是按照他后世的记忆,亲自编写教材。

分语文数学、简单的物理,英语?就算了,王学军还准备让欧洲人都以学会汉语而骄傲呢。

那首歌怎么唱来着?世界人都说中国话吗。

融入世界,必须的,但必须是以我为中心的世界,要不,融入干什么?

这样的教学,在这个时代已经离经叛道了。

但你好就不能有脾气,我的孩子,我愿意怎么教就怎么教,关你屁事。

王学军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还开办了技校。

请来厨师,教孩子们做饭做菜,请来了裁缝,教女孩子缝制衣衫,请来老农教导孩子们耕作。

还有泥瓦匠,木工等等,甚至搓澡修脚,如果这个年代有挖掘机,王学军绝对也会办个技校的。

反正目的就是一个,要让孩子们有一技之长,未来走向社会,好有一技伴身。

于是,在一年后,人们发现,馆子里的饭菜越来越好吃了,街上有了现成的服装店了,而且还花样翻新的让你捂不住口袋,泪流满面了。

房子越建越坚实美观了,家具越来越简洁实用了。

而一些原先没有的东西,开始出现了。那些王学军投资的工厂里,越来越多熟练工人了。

而商铺雇请的小师傅的记账越来越简洁明快了。

富户里聘请的技校小娘,几乎成了全面手了。

而雇请一个仆人,谁一问是哪里的,回答一句:“学军技校的”倍有面子。

学军技校里的小师傅越来越抢手了。

在后来,一次曹老大拜访了王学军的技校之后,立刻将一批批的漕帮子弟送到了技校,哪怕是学费有些高也不在乎。

于是人们发现,黑社会越来素质越高了,地痞流氓也变得有文化了,不再是满口脏话,而是一口地道的河南腔:“喃是文化人,喃是讲道理地”然后才拳脚向对呢。

这些之外,就是将男孩子都编成小队,每日必须军训一个时辰。

增强体魄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三年后一批训练有素,文化很高,对王学军绝对忠诚的年轻人,开始参军入伍了。

到那时候,在军队里经常出现打架斗殴了,原因是一个士兵说了摄政王的一句坏话,结果王学军的义子士兵,就举枪要和他决斗了。

公主也想让女孩子军训,让她们也吃点苦,磨练磨练,结果王学军笑着否定:“女孩子要富养,再说了她们吃的苦太多了,应该让她们好好的享受这幸福吧。”

“那为什么那些儿子你非得严教?”

“那不一样,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难道你让我有十万逆子,让天下人取笑吗?”

陆陆续续有父母上营地认领孩子来了,王学军答应他们,等孩子在营地学满三年,再交给他们带走。

从此后,不管王学军走到哪里,总是有人管他叫爹。

这样,张紫妍就时不时的揪着王学军的耳朵,严刑逼问:“说,这是不是你和野女人生的私生子?”

许杰看着这十五万东家的义子义女,羡慕的感慨:“东家的解救孩子,真是大有深意啊。等这些孩子成人,他们将是东家最可靠的一批。到时候从军,就是最忠诚的嫡系,从政就是您最坚定的拥护者。如果送进宫去,那就是你最好的眼线。——你打我干什么?”

“谁要打把我的孩子送进宫去的歪主意,我杀了他。”

“那送些去皇家禁军也是不错的安排。”

王学军就捏着下巴想了下,然后点头:“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脚不沾地的忙了整整两个月,总算把孩子营地安排的井井有条了,为此,王学军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还有物资代价。

说实在的,要是没有那批宝藏,王学军都开带着孩子们沿街乞讨去了。

“宝藏最终会花没的,还是想办法让钱生孩子啊。”

腊月二十八,带着娶媳妇生孩子的野望,王学军回到了扬州城,准备和皇上抢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