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封官许愿(2/2)

“王爷接手江北原先四府,当先安排原先大明老臣,这样会安定人心,尽快稳定地方局势。这才是重中之重,属下资历浅薄,更不该担次重任。”

王学军欣慰的点点头,却又摇摇头:“你说的对,但也不对。”

“请王爷赐教。”

“你说的对,是常理,应该如此。但你说的不对,是因为现在的局面,不允许我这么安排。”

“此话怎么说?”

“前明之臣,你也看到了,他们现在就是风中蒲草,随风摇动。大明在,侍候大明,大顺来,投机大顺,大清来,跪拜大清。现在我们来,就又匍匐在我们的脚下。他们已经没有骨气啦,他们已经投降习惯啦。一旦我们未来受到外部进攻,他们还会第一时间投降的,我不放心他们。”

冯英伦就惋惜的叹息一声:“原先大明那铁骨铮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没了呢?”

“第二一点,那就是前朝的大臣,都自诩是东林。你也看到了,他们已经将东林党臭毛病印染在骨子里了,只会一味的党争内斗。先朝内斗,亡了先朝,南明内斗,亡了南明。我绝对不许他们再跑到我这里来内斗,再亡了我。”

冯英伦也深明内斗之害。若不是党争,他的好友应廷吉和自己,也不至于到现在,还窝在高邮,做个小小的屯垦官。

究其原因,就是自己和老上司是北方寒门出身,不能见容于江南崛起的东林,复社。

“第三一点,你一定要清楚,我提拔你,不是在刻意的培养我的亲信党派,而是要你肩负重任。”

“应廷吉大人,比我更适合。”

王学军摇摇手:“我羡慕你的兄弟情深,我会重用应廷吉的,但他做徐海总督不适合。”

“为什么?”

“应廷吉为人方正。但正因为他为人方正,就遇事不会变通。而徐江两府,是山东的后方,是山东的战略纵深,更是将来,满清全力进攻山东时候,山东的钱粮供应基地。一个刻板的人,是不适合坐在这样重要的位置的。”

冯英伦凛然:“属下明白了,属下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看到冯英伦理解了自己不结党,这样安排的良苦用心,王学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至于你一直念念不忘好友应廷吉,我已经决定,让他做新朝的户部左侍郎,专门负责屯垦和土地承包问题,希望他能轻车熟路的胜任。”

冯英伦立刻感激的施礼:“我这里代我兄长谢谢王爷栽培,也保证,我兄长一定能胜任愉快。”

然后站直身子郑重提醒:“近日,已经有闻风而动的北归大臣向扬州而来;更有许多南明不愿降清的大臣也来到扬州,王爷准备怎么安置?”

南明建立时候,原先大明在北京的许多官员,也不愿意降清,而纷纷南下,想要加入南明。

结果南明却将他们当做了叛徒,给予抓捕刑讯,掀起了北归案,弄得人人自危。最终断绝了大部分北归大臣的心。

现在,太子即将登基称帝的消息已经传出,那些原先北方的官员,又一次纷纷南逃,再加上一批原先南明的官吏也纷纷赶往扬州。

虽然这些人里,有一大批是投机要官的家伙,但还是有真心爱国的。

“他们中虽然有一大批是真心爱国,想要为国出力的,但他们的到来,也会将原先两朝的党争和夸夸其谈的风气带过来,所以,我虽然不做南明审查冤狱的事,但我也不会重用他们。”

“那该怎么办?”

“好办,太子登基,当然按照惯例要开科取士,那么我就不考八股,考策论。一个是论党争之祸,一个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这里的民是指农民百姓,我就要那些北归的和南来的官员,都参加这个考试,然后我再录用。”

冯英伦简直将王学军的办法惊为天人之作,当时拍手叫好:“对,要是能解答出党争之祸,就可以说明他是不想党争的,如果能答出不给百姓加赋税的办法,就证明他是实干的。好,太好太高明啦。”

“好,我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这次的机会,摒弃老旧的大明,建设一个全新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