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大舰队(2/2)

谷茗

缺点就是这个时代的大匠对技术的传承是依靠着口口相传,由于不识字,很难留下文字的记录,而那些读书人又不屑于从事造船这种贱业。

这就导致了华夏的造船,很难进行系统的发展,这也是华夏造船渐渐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顶层的精英根本就不注重这些技艺的整理与传承,这也是郑经不顾郑氏上下反对也要开启全民义务教育的原因。

短期内还能凭借着自己后世记忆里的那点儿浅薄的知识拉近与西方的距离,可是在长远的发展上来看,一套系统的学术传承理论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套用一句后世说烂了的话,那就是教育是最低成本的国防。

这个时代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只不过东方的教育更偏重于哲学理论和道德修养的教育。

而西方在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后,开始了类似于华夏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层出不穷,人文、科技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渐渐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这是东西方后来拉开差距的最大原因,东方人智慧太高,太早的打开了智慧之门,百家争鸣之后,智慧点全部点在了权谋上,实用之学只能沦为权谋的工具,成了等而下之的杂学。

郑经从后世穿越而来,他非常清楚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义务教育不但能够流水线一般地提供各个行业最基础的人才,同时也能从最优秀的人才中选拔出各个行业的顶尖人才。

在造船厂,所有的工匠现在都要利用休息的时间识字,识字率是各个岗位晋升的一个标准,尤其是刚刚进入船厂的年轻人更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所有青年进入船厂,每天都要进行识字培训,三个月后的考核如果不能达标,将会被安置最边缘的岗位,拿最低的薪水。

在承天府能够拿到高薪,受到百姓羡慕的几个工厂分别是造船厂、枪炮厂、火药厂、钢铁厂。

这几家工厂被称为郑氏四大厂,都是延平王府的公有产业,只要能够进入这些工厂工作,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

不但薪水高,待遇好,而且还是官身,在安平城消费的主力就是这些工厂职工以及他们的家属。

谁家的小子要是能进这几个工厂,马上就会有媒婆前来提亲,这意味着只要小伙子认真工作,一年之后就能拿到一级工的职称。

这个职称是正式工的标准待遇,月薪二两,还管一日三餐,每年还会发两身新衣服。这样的待遇可以说二两银子一文钱都不用花,都能留给家里过日子。

更关键的是,只要是进入四大厂的职工,其家属工厂都会给安排工作。

都是普通百姓移民来到承天府,早就打破了宗族体系。男女大防在郑氏工业化的推动下,也渐渐的出现了松动。

四大厂都办有托儿所和幼稚园,两口子都上班的工人早上上班的时候将孩子送到托儿所,晚上下班的时候再接回家。

托儿所里还负责教孩子认字,这样的新鲜的模式很快便在四大厂风靡起来,双职工家庭可以放心地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虽然让女人进工厂遭到了不少守旧者的抨击,认为这是礼崩乐坏,妇人不守妇道,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些卫道士的指责就像是臭屁一样,除了能够带来一股恶臭之外,根本就阻止不了妇人进入工厂的热情。

同时四大厂还制定了职业技能等级工制度,每年都会按照规定的要求对全部职工进行职业技能考核。

一旦有职工通过考核升上一级,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薪水的上涨,待遇的提高,更关键的是社会地位的提高。

只要升为二级工,就能担任班组长,成为工厂最基层的管理者,若是能够达到三级工的标准,那恭喜你,你已经成功跻身为官身,工官衙门会给你发放从九品衣冠,你一跃就成为了官身。

职业技能最高等级是八级,这个级别被称为超级大匠,考核要求是超级大匠能够独立开发出新的产品,包括从绘图到制造的整个流程要全部掌握。

这个级别已经不是普通工匠所能够达到的境界,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超越同行动手能力。

一旦达到这个级别,就会被授予荣誉工官职位,享受超过工官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