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吴三桂(2/2)

如今吴三桂与满清的军队相比,吴军士兵强于一直在征战,手下全是精锐之师,论士卒的敢战能力,吴军强于满清绿营。

不过满清的满蒙八旗骑兵却比吴军强大,吴军多年在西南征战,骑兵的数量锐减,已经从关宁铁骑变成了大部分步兵。

骑兵因为缺少马匹补充,以及西南的地形并不适合骑兵展开,吴军的骑兵已经越来越少。在骑兵方面,满清对吴军有压倒性优势。

一旦双方开战,吴军步兵强,满清骑兵强,郑经用火铳武装吴军使得吴军对上满清骑兵有一战之力。

这样实力均衡才能在战场上谁也奈何不了谁,若是郑军为吴军提供便于跟随步兵行动的火炮,吴军很有可能就会对满清形成压倒性优势。

若是满清被吴军快速推倒,郑军就要直接面对吴军,这对郑军绝对不是好事,郑军‘驱逐鞑虏、恢复华夏’的口号就会失去意义。

想明白这一点,陈永华豁然开朗,顿时对延平王佩服的五体投地,延平王在举手投足间便做出了最符合郑氏利益的决定。

至于一些圣母病的人会说,两军拉锯连年征战会让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这对郑氏来说并不是问题,郑军完全可以利用满清与吴军交战的机会,将中原百姓大量移民到海外,充实海外人口。

陈永华在梨花驿等待期间,夏国相却在日夜兼程往昆明赶,半个月后,在小年之前夏国相回到了昆明。

夏国相带回的郑氏商品,让吴军上下大为震撼,郑军提供的每一样商品都是吴军目前难以拒绝的。

吴三桂看着这些似乎是为吴军量身打造的物资,心中明了,看来自己是小瞧了郑氏那个后生小子了。

这小子是在推着吴军站在朝廷的对立面上,而且这是赤果果的阳谋,这些物资只要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无论哪一样放到市面上都能获得不菲的利润。

自己若是反对这样明显获利的交易,手下的兄弟都会起来反对自己。没有了手下这帮兄弟的支持,自己还能安稳地当好这西南王吗?

可是这种交易一旦持续下去,就没有不被朝廷知晓的时候,朝廷一定会加紧对自己的钳制。直到有一天逼着自己不得不与朝廷反目成仇。

后生心黑手狠,还舍得下血本,看起来要比郑大木强多了,郑大木生了个好儿子啊!

在没人的时候,夏国相悄悄向吴三桂汇报:“岳父!郑军有一款非常犀利的火铳,八十步的距离可以击穿一寸厚的木板,六十步的距离能够击穿两寸厚的木板。

而且这款火铳还是自生火铳,不用火绳,在有风的天气里也能打放自如,就算是小雨天,只要火药没有受潮一样能够射击。”

“如此犀利的火铳,郑军也不多吧,应该是最精锐的侍卫才能装备吧?”

“那陈永华说,这火铳价格太高,郑军也只装备了五千人,不过只要我们采买,他们能够保证一年为我们提供五千杆。”

“五千杆!这个数目可不小,足以影响一场大战役的胜负,郑军一下子向我们提供这么多的武器,这价格肯定非常高昂吧?”

“确实很贵,不过比小婿想象中要便宜一些,郑军的报价是五十两一杆,不过这个价格得我们自己到安南提货,若是郑军给我们送到边境榷场,需要加二两运费。”

吴三桂捋着花白的胡须,眯着三角眼,阴晴不定,这下更确定了郑经那个后生就是要怂恿自己与满清开战。

竟然连这种战场大杀器都要卖给自己,这是多么希望自己赶紧与满清打起来。

吴三桂心里很清楚,能够看出自己与满清早晚都会走向冲突的人有不少,毕竟自己手握兵权,这些军队又只听自己的,不听朝廷的,这让朝廷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虽然说朝廷给自己的兵员定额是六万,可是六万人如何能够自保,这些年为了养兵,自己可是搜山刮水,只为了能够多积攒一些实力。

吴三桂很清楚朝廷对他的这些小动作心知肚明,如今朝廷已经没有了大的战事,天下已经太平下来,朝廷下一步一定会收紧各个藩王的权力。

取消平西王府的荐官权力就是一个开始,往后还会有更加严厉的手段,想要自保就得扩充实力。

让吴三桂最不能下定决心的是对满清八旗的畏惧之心,毕竟前半生一直都是在与满清八旗作战,对满清八旗的凶悍是深有体会。

对吴三桂来说,最低的要求就是能让他在云南当土皇帝,我表面上给你满清皇帝称臣,你给我银子养兵,替你镇守西南边陲之地。

若是连这个要求都不行的话,那咱就只好一拍两散,真刀真枪地做过一场,谁能笑到最后还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