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七章:三人(3/3)

而在与众同年、教习的交往中,李桂渐渐知道,酒宴居然是京官最常见的交流方式,在京城里做京官不累,但是牵扯者乱麻似的人际关系的宴饮却让官员很累,而能幸免酒场之累者整个朝堂也不过了了几人!

如此时光匆匆而过,这期间还是一直没有贾宝玉的消息,而偶尔之间李桂有些疑惑以贾宝玉这等公子哥在外面是怎么生活的,他有些想不通,只能感叹人的潜力的巨大,以及爱情的伟大。而这期间贾母忽然逐渐好转了……

而至于改建大观园之事,因为裁人得了万余银,让荣国府得到了喘息,所以李桂识趣的未在贾政面前再次提起。

但是他知道大观园的改建这事还是要做的,因为不做的后果从曹雪芹身上已经看的很清楚了——子孙凋零,全家喝粥。

李桂还不想荣国府零落到那个地步,因为那样他也不会好过!

而面对贾政的态度,李桂有时也想过用后世的方法赚银子来处理那二百万两银子的巨款,但想一想实际上运作很难。

首先是能产生二百万两银子利润的生意,在这个时代规模一定不回小,而做那么大的生意,他感觉以他的身份只怕还难以承受,承受不了,则会变成召灾取祸了!

其次他的身份注定了他不能做世人眼中的贱业。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搞这么多的银子,李桂觉得会很必然的用到后世的科技,而封建朝代对于科技的态度实际上是十分保守的,不仅蔑称为雕虫小计,而且对在感觉中能威胁到封建黄泉的要么斩草除根,要么严加控制。

这并非虚言,来自后世李桂就知道清代戴梓,连发枪的发明者,在呈上发明之后立刻被乾隆杀了,而且还诛杀了他的三族,并将凡是接触到那连发枪的官员、工匠一律斩首。

这是特例,而康熙更能表现封建帝王对科技的态度,他精通外语,了解外国情况,但却将外国进贡的时代先进的东西锁了起来,比如短铳等。

而盐铁专卖中的铁其实也体现了封建王朝对能威胁到皇权事物的谨慎与忧虑。

也因此李桂故意把皮筋条的生产一直控制在很小的规模。

而运用大观园赚银子却不存在,也因此李桂认为通过大观园赚银子,相比而言,是比较稳妥的办法,也是高效的办法。

毕竟大观园已经建成了!而且是因皇家事务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