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2章 道佛争(2/2)

楚擎脸上倒是没有任何怒意,心中也未其任何波澜,他觉得如果是自己的话,自己也得这么干,逼的没招了。

佛门和道家,算是同行都是宗教,只不过一个是外来的,一个是本土的。

没谁好与不好,宗教无关好坏,主要是信徒,信徒本身就是宗教的传播者,代言者。

后世,很多人对佛门弟子的评价并不高,反而极为推崇道教,认为道家子弟极为低调,实际上在历史上,佛道之争数不胜数,道门弟子也不是软柿子。

佛道之争虽是宗教之争,可真正决定谁能压谁一头,还是看当朝君主的态度。

第一次佛道之争,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迦摄摩腾与诸道士摆擂台,之后是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判道家,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也是开片儿。

基本上可以说道家输多赢少,两边打的最激烈的时期应该是南北朝,从那之后几乎可以说是撕破脸了。

到了后期基本上就不辩论了,直接骂街,排斥异己互相诋毁,佛教徒嘲笑道士,道士喷佛教徒,各揭彼短,怎么难听怎么骂,大打出手更是屡见不鲜。

还是那句话,甭管两边谁占优势,真正决定谁好谁坏的还得看当皇帝的,当皇帝的喜欢谁,哪个教派就能昌盛。

就说三道隐门,以前是国教,佛教根本抬不起头,佛教徒也十分少,大多都是妇人,而且还是上了岁数的妇人。

如果问楚擎希望昌朝哪个宗教兴盛的话,肯定是道教,最起码是本土化,接地气,但是也不是说所有道教的教派和道人都是好的,之前三哥就说过这个事,历史上好多次叛乱都是道人搞的,可谓是人间一片生灵涂炭。

道教一开始并不叫道教,而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那时候可没什么修仙炼丹睡师姐这说的,是一种思想,道家思想,哲学上的思想,创始人就是哲学家,老子,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讲述的就是哲学思想,结果到了汉朝后期,道家将道德哲学家给直接神化了,慢慢的就演变成了道教,原本道家的思想宗旨,变味了,从哲学思想变成了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等等,不过核心还是有济世救人理念,这一点是从来没变过的。

相比于道教,佛教就是外来者了,起源于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可笑的是,后世很多信佛的根本不知道这个教派创始人的名字。

可能真的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吧,历史上详细记载的佛道之争大部分都是“辩法”,一共十四次,道教是被ko了七次,赢了四次,平了一次,还有两次记载不详细。

虽然只是“辩法”,口舌之争,可赌注却很大。

第一次,道教被ko,北魏孝明帝直接给道士姜斌流放了。

第二次,道教还是被ko,金陵道教团体和统法师团队辩论,金陵道教团体输,参与的道士输了后,头发全都剃光,然后成了僧人。

第三次,道教可算赢了,当时参与的还有儒家,是在北周武帝时期,道家冠军,儒家亚军,佛门季军,赢的什么都没赢着,输的什么也没输掉。

第四次,还是道家赢,第二,这一次也是儒家参与了,儒家第一,道家第二,佛门依旧垫底,结果如上,赢的没咋地,输了的也没咋地。

之后又搞了十次,儒家有时候也会参与,有时候会赢,有时候就是陪跑的,有时候是去丢人的,道家多是输多赢少。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辩法也是这样,还是得看仲裁,也就是当朝君王的喜好,道家输多赢少,也由此可以看出来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外来宗教佛家比较受欢迎。

昌朝呢,恰恰相反,从开朝的时候三道隐门就铁了心的跟了昌朝混,混了快百年了,也是前几年才单飞。

三道隐门单飞,佛门顺势而起,广收弟子,满哪讲佛,满哪开寺庙,佛教徒数不胜数,直到楚擎出现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因为放印子钱这事,千骑营直接给佛门弟子黑出了翔,不算是为了黑而黑,没黑料也不可能黑你。

随着楚擎的地位水涨船高,原本支持佛教的世家和朝臣们也开始倒戈一击了,这也就导致佛教受到了昌朝开朝后最严重的打击。

昌朝境内的佛门弟子后来一寻思,改变市场定位,不走高端路线了,开始进入低端市场,专门给百姓们讲佛,而不是像以前那般,僧人天天往大户的院里钻。

这情况刚有所缓和,楚擎又让千骑营探马前往三道峰,邀请三道隐门的弟子入京,加上楚擎在朝堂上为赵宝蛋和贺季真请功,世人才知道,三道隐门又和朝廷眉来眼去了。

佛门弟子知道这情况后,阻拦贺莫问入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楚擎着实没想到,佛门弟子竟然这么极端,直接动用武力了。

江月生的手掌摁在剑柄上,语气隐含:“佛门武僧,连面貌都不遮掩一下就敢行刺,这是未将我千骑营放在眼中!”

毫无意外的,二狗又挨了一脚,三哥骂道:“再是遮掩容貌,还能将头发变出来不成?”

“那为何不雇杀手?”

“你他娘的是千骑营统领吗,哪来那么多杀手可雇,就算有,谁敢动千骑营邀请的客人?”

“倒也是。”

三哥认真的问道:“你从来动不动脑子的吗?”

江月生楞了一下。

是啊,为什么福老三回来后本官就不爱动脑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