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传送阵的初体验(下)(1/3)

激活符箓后。

卓元兴悄然后退,两米高的高台彻底挡住了皂袍老者的视线。

随后他将一个银色的高维贝尔态集成观测环放到了台阶最内侧,并且按下了一个蓝色的激活按钮。

正在马宁身边装酷不说话的‘东家’林子明,以及正在充当翻译的吴凡二人,胸前衣袋中某个线性元件齐齐一震。

这是设备对接的信号。

早已被曾谷成告知过操作细节的二人面色不变,隐蔽的伸手在衣领处某个按钮上一按:

嗡嗡,咻——

设备对接成功。

林子明轻舒一口气,剩下的任务就主要靠吴凡手中的超远程光子接收源了。

他的身上虽然也有另一个光子接收源,但那是第二顺位的设备。

贝尔态观测环采集到的bit信息将会优先发送到吴凡手中,若是接收失败才会二次发送。

此外。

卓元新身上携带有一个六光子系统的精密纠缠源,这是目前保真度最高的多光子薛定谔猫态光场。

之所以不选择数量更多的十光子纠缠源。

一来是六光子系统更符合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结合等效分束器模型。

毕竟传送阵真要划分属性的话,应该归属于非线性光学超材料的空间特性。(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计算模型了,原理大家不想看就不说了,有其他想法的同学可以留言)

二来则是六光子系统的簇态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计算,非常方便快捷。

传送阵的运行时间非常短,计算量自然是越简洁越好。

按照物理团队的计划。

卓元新身上的纠缠源将在传送前一瞬间发出最少两个、最多三个的光子,通过信道传输到高维贝尔态观测环。

然后经由观测环传输,定向被吴凡和林子明手中的超远程光子接收源收容。

物理团队之所以认为这种操作有概率成功,是因为大莫界GZK极限值是确定的。

GZK极限值的概念很复杂,考虑到一些鲜为人同学已经快挂科了,总结一下就是可以推导出光速在宇宙中依旧最快。

光速依旧最快,那么理论上来说传送阵启动的一瞬间,物体消失的速度应该是无法超过光速的。

因为传送阵也是个接触载体。

此前几家商队传送的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商贸团携带的仪器检测,人体消失的过程大概需要秒,最后身影淡化消失的瞬间耗时大约是毫秒。

将观测环放好后。

卓元新从PY处...啊不是,从背后拖着一根长线走到了队伍最后方。

长线则由于货物箱子和其他商贸团成员的遮挡,并没有被杨伯礼与皂袍老者发现。

这根‘长线’实际上是一根超细的传导光纤,直径不过毫米,总长米。

这是目前华夏最精端也是最精细的光子传导通路,也就是可以传导字符的经典信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根传导通路的概念相当于当初蘑菇弹对兔子们的重要性,属于底牌中的底牌,核心中的最核心。

没办法。

量子隐形传态在得到目标状态的那一步中必须要有经典信道存在,而传统光缆长度在百米以上,是绝不可能在传送过程中铺设的。

别看杨伯礼现在一副乐呵呵的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