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穿成四福晋的第十一天(1/2)

“福晋,刘嬷嬷求见。”

“刘嬷嬷,哪个刘嬷嬷?”

“就是原先管着府上采买的那个刘嬷嬷。”

晴初这么一说秀玉就想起来了,就是那个现如今正管着大厨房的刘嬷嬷。

新官上任三把火,她不好好的烧她的火,跑到这儿来做什么?

“福晋,这刘嬷嬷是来给您投过诚的。”

“不过那已经是后好多年前的事儿来了,那时候她还不是个嬷嬷呢。”

“也不知她是怎么入了柳嬷嬷的眼,跟着她学起了采买。”

“前几年柳嬷嬷年岁大了,福晋您准了她回乡荣养,这刘氏就接替了她。”

“这几年干下来,刘氏自然就成了刘嬷嬷了。”

原本的四福晋贴身伺候的人里头,消息来源最广的,是齐嬷嬷。

这一点,只在丫头门间颇有人缘儿的雨骤是拍马也赶不上的。

她平日里多是听雨骤在福晋跟前叽叽喳喳个没完,最多偶尔做做补充。

可一旦福晋想要知道的是上了年纪的嬷嬷们的消息时,雨骤就成了锯了嘴儿的葫芦了。

这种时候,就得看这位已经伺候她多年的嬷嬷的了。

来投过诚,这人背后有没有人先不论,她应该不是李侧福晋的人。

不是李氏的人好呀,她用起来就不会那么束手束脚。

至于她究竟是谁的人,时日一长,自会见分晓。

“她与那冯嬷嬷,关系如何。”

“说来也巧,她二人是同一天入府的。”

“冯氏力气大,嘴巴也甜,刚来不久,很快就熬出头了。”

“刘氏人又矮,性子又闷,还不爱说话,她都到府里小半年儿了,还只是个烧火丫头。”

“冯氏能切些配菜的时候,刘氏被赶去洗菜了。”

“不过这刘氏干活是真麻利,渐渐的也算是站稳了脚跟了。”

“恰好那时柳嬷嬷要挑一个小丫头跟着她学采买。”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柳嬷嬷会挑冯氏,毕竟她是真有把子力气,还会来事儿。”

“谁成想柳嬷嬷最后挑中的是这批小丫头里最不起眼儿的刘氏。”

“冯氏那时年轻气盛,也曾问过柳嬷嬷为何不选她。”

“刘嬷嬷只说见她在厨艺上有些天分,是个好苗子,不忍心埋没了。”

“然后呢?”

雨骤见有故事听,兴奋的小脸通。

就连半夏收拾箱笼的动作也慢了不少。

秀玉见她这几个大丫头少有这么不怕齐嬷嬷的时候,也就只做未见,由着她们了。

“后来柳嬷嬷就吩咐了当时大厨房里厨艺最好的那个厨娘,让她好好教冯氏。”

“自个儿带着刘氏满大街的逛去了。”

“别说,这柳嬷嬷看人还真准。”

“这冯氏在厨艺上的确是有些天分,跟那个厨娘学了不少菜。”

“刘氏呢,虽是没什么天分,好在她是个能吃苦的。”

“烈日炎炎也好,刮风下雨也罢,天天跟着柳嬷嬷跑。”

“鞍前马后,端茶倒水。”

“总算是把柳嬷嬷一身的本事学了个五六分。”

“她就这么一边学采买,一边偷着学做些简单的菜到后来愣是两头都能说上话了。”

“那头冯氏想拜那厨娘做师傅,那厨娘没答应,说大家都是奴婢,难道还要分个尊卑不成。”

“这头,刘氏也要拜柳嬷嬷做师傅,她亦是不允,只说她年岁大了,只待求得主子的恩典,就回乡养老去了。”

“刘氏就柳嬷嬷如此说,也只有罢了。”

“到了柳嬷嬷走那一日,大厨房的厨娘都来送她。”

“手里有活儿的厨娘送过了礼,说上几句告别的话,也就回厨房接着干活儿了。”

“冯氏给柳嬷嬷绣了条抹额,送到外院,也回了。”

“只有刘氏,将柳嬷嬷送到了府门外。”

“一路上两人谁都没说话,刘氏只小心的扶着柳嬷嬷。”

“直到见柳嬷嬷要上马车了她才急了,跑上前去拉着她袖子,却又不说话。”

“突然就见那刘氏利落的往地下一跪,嘭嘭嘭的一连磕了好几个响头。”

“又利落的往起一站,把挎在手腕上的布包往柳嬷嬷手里一塞。”

“一溜烟儿就跑的没影儿了。”

“当天有不少小丫头躲着偷偷看呢。”

“见就剩下冯嬷嬷一个了,也觉着没什么趣了,也就散了。”

“当天夜里就有流言传出来了。”

“有针线好的嬷嬷说,那布包鼓鼓囊囊的,里头装的若是衣裳,怕是冯嬷嬷好几年都不用再做新衣了。”

齐嬷嬷见这屋子里的丫头们一个两个的都眼巴巴的看着她,不由有些得意。

讲起故事来也是分外卖力,就跟说书的似的。

“福晋,这就让她进来吧,在外头站了这么久,想来就是心里再乱,这会子也都想清楚了。”

齐嬷嬷见她家福晋听了她讲的故事竟是笑了,顿觉心满意足。

不就是个故事,她这儿别的没有,就是故事多,赶明儿挑个喜庆些的再讲给福晋听。

这会子可不能再讲了,外头还有人等着呢。

“让她进来吧。”

“奴婢给福晋请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