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有无之法,大道愈明(2/5)

此后修行,受益无穷。

“回光一境,你在金华上分了三段,见性明明也有区别,为何不做区分?”光明境的确不用做区分,可见性还是有差别的,嘉靖认为应该分得更仔细一些才对。

“见天下性,方见己性。”

“如此一句而已,无非是见天下性的程度深浅罢了,只有量的区别,并无质的区别。”

“庄子在《大宗师》里面有做境界的划分,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入静一境,既然取了最高的撄宁,那么回光见性,便从前面取三个境界好了。”

“朝彻、见独、无古今。”

“陛下以为如何?”

内算以混元为宗,大道是一体的,所以儒释道可以相互印证,庄子用来划分修行的八个境界,既可以用在入静当中,也可以用在回光当中。

而且并非强名,而是十分贴合。

外天下、外物、外生,重点都是一个外字,外字何解?将我摘出来?客观看待?有这个意思,但我们不妨用一个更贴切的词——参透。

参透天下的道理,参透万物的本质,参透生死之变。

如此,方能大彻大悟——朝彻。

或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此,便是朝彻。

你要见天下之性,必然要参透天下运行的道理,参透万物的本质,看破生死之迷障,如此,方能大彻大悟,能够见天下之性。

故而,朝彻,能见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