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以人为本,天下为公(2/3)

“如果直接就让他们上战场,必然会走偏的,所以,让他们都出去走走吧,去外面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决定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沁源县满十六岁的孩子,都让他们出去,男孩去,女孩也去。”

“或结伴,或单独。”

“至少要两年后才能回来。”

“沁源县盛产药材,这些年的药材都是桂源商行在收购,我想起义军的几个当家的,早就猜到你的身份了。”

“也没什么好避讳的。”

“爹出一百万两银子,每个出去游学的孩子送二十两的路费,游学期间如果实在困难,可以找到当地桂源商行旗下的所有产业,验证身份后,会予以帮助,支援路费。”

“爹相信,他们不会让你失望的。”

“爹也相信,同样对美好未来奋斗的人,不会站在对立面,你这九年的辛苦也不会白费,他们,会是大明的未来。”

……

……

王绛阙在跟王源之讨论文明的未来,张执象与嘉靖同样在聊这些。

他们在扬州只待了一天,便乘船继续南下,前往应天祭拜太祖,路途上,嘉靖与张执象交心,说了他在淮安领悟的那些。

没有辜负嘉靖的期待,张执象并不拘泥于制度。

“我们这个时代,是在大明嘉靖年间的基础上去谋求未来的,跟后世的发展路线是不同的,我们必须考虑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

“因地制宜的去变法。”

“自秦以来的官僚帝制,皇帝与门阀的斗争,皇帝与士绅的斗争,这些斗争的核心在于——皇权不下乡。”

“因为一旦皇权下乡,皇帝与百姓直接对接,就不再需要中间的阶层了。”

“门阀、士绅,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所以,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乡村史,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而我认为,治一国实则为治一村。”

“我们这个文明,上承于天,自天文发端,下承于地,离不开乡土。”

“乡村是文明的根。”

“我们的变法,最重要的部分,也应当是乡村。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后世那套工业化的道路去走。”

“后世有个叫梁漱溟的学者说过。”

“外力破坏乡村,尚属有限,我们感受外界刺激而起的反应,学着外面的方式来搞工业化,于是乎自动破坏乡村,殆十倍之不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