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预料之中与计划之外(3/5)

刘运权点了点头,坦然承认道:

“没错,不出意外的话,等我这次回国以后,华夏方面就会把可乐的贸易申请发到贵方的传真机上了。”

友谊商店。

提起这家商店,很多人脑海中可能都会浮现出【七十年代】【只卖进口货物】【花生酱很好吃】之类的概念。

但实际上,友谊商店其实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已经诞生了,只是它出现的地点主要在国外,并且主要承担出口华夏特产的任务。

它主要贩售的就是丝绸和瓷器,最多的时候在全球超过了三十家,眼下这个时代连纽约都有一家友谊商店存在——只是收的交易税很高就是了。

因此在古斯塔夫和尤里看来。

刘运权他们选择在友谊商店售卖可乐,行为上不存在任何异常之处,完全合情合理。

然而片刻过后,古斯塔夫并没有对刘运权等人进行类似生意兴荣之类的祝贺,而是语气微妙的说道:

“运权同志,贵方的想法确实具备很高的可行性,我相信你们的交易诉求一旦提出,克里姆林宫里的大人物大概率也不会驳回。”

“但是.....不知道贵方会不会感觉这种交易方式...唔,对于可乐的价值而言有些浪费了呢?”

“浪费?”

刘运权闻言心中一喜,但脸上的表情却愈发迷茫了:

“古斯塔夫同志,不知您这句话的意思是......”

古斯塔夫指了指门外可乐展台的方向,此时依稀可以听到排队的嘈杂声:

“运权同志,莫斯科民众对于可乐的喜好程度你也看到了,虽然不至于万人空巷那么离谱,但显然也称得上狂热。”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这将会是一款极其畅销的饮品,潜在顾客一如你所说的覆盖到了各个阶层。”

“但是.....运权同志,你们的友谊商店才几家呢?”

说着。

古斯塔夫又走到了窗边,指着窗外红场的东南方说道:

“你看,纵观整个莫斯科地界,只在安塔利亚大街那里有一家你们的友谊商店。”

“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毛熊境内,友谊商店的数量也不过两家而已。”

“区区两家友谊商店,又怎么能负担得起这种庞大的市场呢?——所以运权同志,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刘运权思索片刻,点了点头头:

“我懂了,您是说我们应该多开几家友谊商店,是这意思吗?”

古斯塔夫:“?!”

“好了,运权同志,你就别和古斯塔夫开玩笑了。”

就在古斯塔夫有些懵逼之际,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尤里开口了,只见他直接看向了刘运权和杨文,开门见山的说道:

“运权同志,你们华夏有句不是俗话的常用语,叫做大家都是聪明人,就别卖关子了。”

“所以大家就都别试探了,由我直说吧——毛熊方面希望将可乐的销售权掌握在官方手里,所以运权同志,你们开个价吧。”

尤里在现场可能是年龄最小的一人,但由于特殊身份使然,他说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

因此刘运权立马便收敛了原本相对随意的表情,整个人的气势带上了一丝严肃。

“尤里同志,古斯塔夫同志。”

只见刘运权沉默片刻,组织了一番语言,方才缓缓开口说道:

“不瞒二位,其实在从首都出发前,确实有领导和我交代过这方面的事儿。”

“毕竟华夏在毛熊方面的销售渠道有限,如果只从友谊商店进行销售,钱肯定不会少赚,但也显然很难达到一个国民级饮料的高度。”

“另外.....我们追求的也不仅仅是钱而已。”

刘运权这番话说完,尤里和古斯塔夫也都点了点头。

这个道理算是双方都懂的明牌,也是可能达成合作意向最最基本的逻辑支撑。

同时尤里也很聪明的没有询问具体的可乐配方由来,毕竟这种情报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可能把真相说出来。

随后刘运权顿了顿,给出了一个数字:

“尤里同志,既然贵方如此坦诚,我也不藏着掖着了——我方能够接受的交易价格,是一升可乐兑换四斤半的冬小麦。”

“当然了,如果是今年五到六月刚收成的新麦,那么兑换比例还可以降低一些,比如说一升兑换四斤新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