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历史:我要加速啦!(3/4)

毕竟太气层中的粒子可是太多太多了......

只要条件合适,百万倍甚至千万倍的数据都可以收集到手——那时候计算反倒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更重要的是.....

这是一种气象雷达!

要知道。

在目前的科研领域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即便是毛熊还有海对面,它们有关气象雷达的发展水平也就那样。

人类第一台气象雷达出现在1943年,距离现在大概二十年不到。

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出了一台风暴雷达,主要用于风暴的位置,原理极其原始,而且现在还在运行。

又比如目前国内的气象雷达。

国内的第一台常规气象雷达落地于三年前,由老郭的好友保铮通过军用843测高雷达改制而成,全名为703型雷达。

它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

用于预测台风。

可以这样说。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气象雷达基本上都是用于观测大型气象灾害,比如说台风、飓风等等。

除此以外。

普通的降雨啦、降雪啦、沙尘暴啥的它们压根预测不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望远镜。

可眼下徐云所说的气象多普勒雷达,却仿佛在老郭的面前开出了一条通天的新路.....

很多很多年以后。

老郭和徐云见面的这一天被赋予了许多特殊的色彩,二人的交流也被冠以了很多莫名的光环。

比如稳重的有【改变人类历史的一次对话】。

整活的则是【同志,这是你们加速器的密码】等等。

还有人戏称这是【鸡兔同笼】,所以将其称为【笼中对】......

.........

过了片刻。

老郭将内心的震撼彻底‘消化’完毕,随后才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徐云:

“韩立同志,这个气象...气象多普勒雷达,组装起来需要哪些流程和零件?”

老郭没问徐云能不能给出组装方案,毕竟此前徐云曾经说过一件事:

整个设备的投入大概要几万块钱,时间快则三四天,慢则七八天。

也就是说徐云肯定清楚具体的步骤,甚至知道一些更加详细的内幕。

“零件啊......”

果不其然。

徐云很快摸了摸下巴,慢慢说道:

“从结构上来说,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基本上可以分成八个环节。”

“也就是天线、天线罩、信号处理器、伺服系统、发射机、接收机、波导管和显示器......”

“韩立同志,你先等等。”

不等徐云说完,老郭便打断了他。

只见老郭从公文包里取出了纸和笔,将它们放在桌上,方才示意道:

“请继续吧,韩立同志。”

徐云对此倒也不以为意,点了点头便继续说道:

“其中最简单的是天线罩和显示器,天线罩就不说了,显示器只要能显示出回波和垂直剖面即可。”

“至于发射机和接收机都可以用医院的x光机临时改良——前提是领导们能说服林宇医生。”

“天线的话正馈线用抛物面天线就行,口径1米左右,馈线也只要水平线极化......”

与发动机一样。

小型多普勒探测雷达,同样是后世diy圈中很常见的一种设备。

当年徐云在成飞的时候,就鼓捣过很多次这玩意——虽然搞的是小型的小功率测风多普勒雷达,接受灵敏度只有-60dbm,但原理上还是相通的。

考虑到眼下这个时代兔子们的工业水准较低,加之此时的时间较为紧迫。

因此徐云也一如既往的用上了一个老思路:

不搞正式版设备,只搞性价比最高的乞丐...咳咳,青春版气象多普勒雷达。

毕竟老郭他们需要的也只是五千万组的数据罢了。

后世一台普通的气象多普勒雷达每次收集的数据非常夸张,往往可以达到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