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为什么不问问神奇的七分熟呢?(3/4)

“.......”

听到李觉的这番话。

叶笃正在惊讶之余,不由与陶诗言对视了一眼。

陶诗言朝他投来了个鼓励的眼神,点了点头。

见此情形。

叶笃正不由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番心绪。

接着将放在手边的文件袋拆开,从中拿出了几张算纸,对李觉说道:

“李厂长,张主任,还有几位领导。”

“不瞒诸位,刚才在来的路上,我就和老陶讨论过这次天气预测失败的原因。”

“原因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数据的数量不够。”

李觉顿时一愣,有些意外的确认道:

“数据的数量不够?”

叶笃正点点头:

“没错。”

叶笃正在来座位的路上曾经注意到,自己位置的后方恰好有一小块黑板,还放着几根粉笔。

于是他便干脆站起身,走到黑板边画了个图示:

“......大家看,这里空间分布的基准图,我们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湍流项在垂直位置....也就是高度空间上的分化。”

“因为我们原本使用的标准k-e模型是高雷诺数模型,但根据这场雨带来的逆推结果显示,近壁区域会受到低雷诺数的影响。”

随后叶笃正顿了顿,换了个更加直观的解释:

“举个例子,在原先的模型中,我们相当于把地面到天上一万米的这段距离分成了十个区域,也就是每块区域高1000米。”

“按照原先模型的划分,这1000米区域中的....你们直接理解成气压吧,每块区域内的气压是不会变的。”

“但直到现在我们才发现,别说1000米的区域了,实际上高度每升高或者降低一米,气压的数值都会有所变化。”

听完叶笃正的这番解释。

一旁的陶诗言亦是表情沉重的叹了口气。

笃正兄,我们发现的太晚了啊......

叶笃正所说的气压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例子,不是说气象中心连气压随高度会发生实时变化这种知识都不知道。

‘气压’真正指代的概念,其实是源项和湍流粘度。

只是考虑到某些笨蛋讠....咳咳,考虑到李觉这些非专业人士不太清楚具体概念。

所以叶笃正才选了气压作为举例。

叶笃正的这个做法很快起到了效果,李觉当即明白了他的想法:

“所以老叶,你的意思是限制我们的不是某些计算过程,而是气象数据?”

叶笃正思索片刻,解释道:

“怎么说呢.....”

“计算过程和方法肯定也要优化,但它们都还不算方向上的问题——就像一个伤员,手臂和心脏各中了一刀。”

“手臂的伤势虽然不能忽视,但和心脏的致命伤比起来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而气象数据,便是我们心脏上的那道伤口。”

“.......”

李觉默然。

在会议开始之前,他自己其实也做过一些猜测。

在他想来。

气象计算或许和现在核武器面临的问题有些类似,主要的壁垒在于具体理论上的推导。

也就是现实中的一些环节其实是相对次要一些的。

结果没想到......

叶笃正给出的说法与他预料的完全相反,居然是气象数据....也就是那些测量仪器收集的量不够?

看着陷入沉思的李觉,叶笃正的心中同样有些感慨。

虽然这次气象失败令他士气大跌,几近颓废。

但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也为他....或者说国内气象学揭开了一个真相:

气象计算远远比他们想想的要复杂的多。

在今天之前别说基地了。

哪怕是全国的气象学者,恐怕都是认为气象的计算在于精度而非数据的数量。

结果呢。

这次基地气象中心拿到了首都送来的国内最先进的仪器,还意外得到了阻尼器的帮助,一下有了接近二十个稳定的高空数据收集点。

哪怕是首都香山的那台湿度传感器,都很难提供如此精细的数据。

加之叶笃正本人也在计算过程中,福至心灵的考虑到了负局部空间梯度问题......

毫不夸张的说。

机缘巧合之下。

叶笃正他们虽然位于国境边陲,但他们却拥有了一次建国至今气象领域最好的计算条件。

只是这个条件下诞生出来的结果有些残酷,彻底推翻了他们此前天真的想法......

如果叶笃正所料不错的话。

具体的模型应该还涉及到了非线性突变,需要考虑某些很复杂的情景。

情景一多,自然就需要更多数据来模拟了。

而就在叶笃正心生感慨之际。

座位上的神剑将军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老叶,也就是说如果你们想要计算成功,就必须拿到更多的数据?”.??m

叶笃正闻言连忙回过神,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