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飞机上的偶遇(3/4)

例如这次成果会大概会有千人级的规模,算是近些年规格最高的一次科研发布会。

又例如在数天前,华夏就有一批老院士集体抵达了蓉城——王老那种级别的国宝动向虽然高度保密,但其他一些老院士的行程想要打听还是能打听的出来的,毕竟科院本身也没把他们的动态掩藏起来。

又又比如这次实验成果虽然出自锦屏深地实验室,但中科大在其中的功劳却不可忽略等等

另外诸如潘院士、赵政国、季向东等人的名字,也时不时的被人提及。

但是

即便是最年轻的潘院士,和莫顿.格罗比的年纪也相差不大。

同时如果卢卡斯没记错的话。

莫顿.格罗比截止到去年年初为止,都一直供职于冷泉港,大概在三四月的时候才因为身体问题回到欧洲修养。

而按照冷泉港的执行条例。

机构内p5也就是项目组组长以上的成员,在职期间是不能担任期刊审稿人的。

也就是说莫顿.格罗比所提到的审稿,应该是去年三四月月份之后的事情。

加上‘第一篇论文’这个描述,莫顿.格罗比所指的对象

或许顶多三十岁?

可这个年龄的小年轻,能够让莫顿.格罗比如此赏识,并且称之为‘主要成员’?

这显然就很耐人寻味了。

看着一脸讶异的卢卡斯,莫顿.格罗比想了想,问道:

“卢卡斯先生,海对面有位叫做卢潇的知名华夏籍mr技术专家,你听过他的名字吗?”

“卢潇?”

卢卡斯生涩的念了一遍这个中文,思索片刻,很快点了点头:

“当然听过,就是那个一直没入美籍的华夏人对吧,听说他前一段时间回华夏本土去了。”

随后莫顿.格罗比抬头看了他一眼,又问道:

“卢卡斯先生,那你知道卢潇博士回国的原因吗?”

卢卡斯微微一怔,虽然不明白莫顿.格罗比把话题扯到卢潇身上是什么原因,但还是答道:

“有所耳闻,据说是阿斯利康和几家药企针对华夏的某家企业搞了一次舆论战,结果会议录像被黑客发了出来。”

“为了平息舆论压力,阿斯利康和受害公司达成了某个协议,其中便有让卢潇回国的条款.”

卢卡斯知道卢潇事件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二者都姓卢,而是因为卢潇的毕业院校和卢卡斯恰好有关。

他所供职的费米实验室官方上属于能源部,但运作机构则是芝加哥大学和ura。

卢潇呢。

则算是芝加哥大学毕业的知名校友之一。

虽然他没有进入教育系统,但名头依旧很响亮。

同时这些年随着mr技术的重要性提升,不少企业都想将卢潇收入囊中,所以卢潇这个名字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

据卢卡斯所知。

他所供职的费米实验室就曾经对卢潇伸出过橄榄枝,但却被对方给拒绝了。

因此卢潇这事儿卢卡斯倒也有所耳闻,毕竟在海对面工作近二十年却又没入美籍的顶尖华人还是不多的。

眼见卢卡斯听说过卢潇的事儿,莫顿.格罗比解释起来就方便多了:

“卢卡斯先生,你可能不知道,那家企业所卖的第五代吡虫啉论文,便是在我这儿过的稿。”

“而论文的第一作者,正是那家华夏企业的创始人,名叫徐云,今年才25岁还是26岁呢。”

卢卡斯微微一怔:

“.熏鱼?”

莫顿.格罗比的华夏语说的一般,在经过卢卡斯这个华夏语更一般的老外大脑后,发音便成了这么个古怪的词儿。

不过莫顿.格罗比对此并不在意,而是笑着拍了拍卢卡斯的肩膀:

“yes,熏鱼,相信我,那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棒小伙儿。”

“所以卢卡斯先生,我这次对中科院的发布会还是很期待的,有空我还可以带你吃顿火锅,啊哈!”

随后两个小老头又聊了几句。

发现对方都是钓鱼佬后,话题便换成了各自买咳咳,钓过什么样的鱼。

不过作为当事人的徐云,却并不知道这次发生在飞机上的交谈,更不知道这两个小老头的意外会面,会在今后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影响。

此时他正站在双流国际机场的出站口外,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诸多国内外物理学大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