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再见了,1850!(二)(还是万字(3/4)

见此情形。

法拉第再次看向了徐云,试探着问道:

“这是....金属磁极?”

徐云点了点头,朝他竖起了一根大拇指,补充道:

“准确来说,这是一枚稀土磁铁。”

在后世的大型粒子加速器中,完成束流聚焦工作的通常是超导四极磁铁。

不过眼下徐云的粒子动能很小,因此他便拜托艾维琳鼓捣出了稀土磁铁。

稀土磁铁组成的磁四极子算是最好获得的磁四极子之一,对于低能粒子聚焦的效果好到了一个很神奇的地步。

后世有个叫做加来道雄的霓虹人,也就是《超越时空》的作者,他在中学期间就自制了加速器。

而他那台加速器使用的束流聚焦工具,使用的正是稀土磁铁。

有了稀土磁铁的帮助,平流电子的能势态基本上被拉到了最满。

也就是说.......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材料,此时已经完全准备妥当。

剩下的便是........

正式实验!

.........

由于此前全过程的高度保密,因此现如今能够进行实验操作的只有徐云一人。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

他带着法拉第等人来到了乞丐版的操作台前,按下了开关——注意,此时成像屏已经通电,处于运行检测状态。

轰轰轰——

鲁姆科夫线圈迅速开始了工作。

尚未达到精细化的工艺水准,令线圈设备发出了类似后世拖拉机的声响。

接着很快。

在强大的电压之下。

刺啦刺啦~

真空管内开始出现了气体放电,势垒被击破,一束阴极射线出现了。

与此同时。

徐云身边的小麦一指示数表,拉动了几下徐云的衣角,对他道:

“罗峰先生,您快看,示数表有反应了!”

徐云朝示数表扫了一眼。

点点头,没有说话。

示数表监测的是真空管周围的电路情况,有阴极射线出现,示数表必然会发生变化。

如果连这一环节都能出问题,他干脆直接回到第一现场撞死在分析机上得了。

紧接着。

在徐云等人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

休休休~

一颗颗杂乱的电子开始飞快的在真空管中前进。

它们先在在间隙的中间遭遇残留的空气分子阻隔,经过一系列碰撞,产生了大量新的电子和正负离子。

由于电子运动的速度很快,因此电子大量集中在前进方向的前部。

而正离子则留在后部,并在管内形成了电子和正离子构成的集合体。

也就是电子崩。

接着由于基态能级的不同分部。

真空管内出现了阿斯顿暗区...阳极辉区......

不同动量的电子,在真空管内完成了初筛。

有些继续前进,有些和离子中和,有些则反复游荡。

这种筛选比起人类的小蝌蚪马拉松,甚至还要激烈上无数倍。

短短的初筛过后。

一秒钟内通过的电子数量,降低到了^4量级——这里的描述是电子云概念的‘个数’。(一般情况下描述电子用的是库伦,这里的个数只是方便各位鲜为人同学直观)

在初筛之后。

那些过关的电子进入了加速器中。

首先迎接他们的是纯钼的锥形体,加速器中的一个平衡器。

在锥形体的作用下,电子们以某个写出来要占据454个字节、会被喷成水文的函数进行了缩量。

又有部分电子“倒”在了这里。

其余电子继续前进,又到了下一关:

带着负电的金属环。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负电和电子很快产生了斥力。

就像逆水行舟一般。

有些动力不足或者方向的电子,又被残忍的剔除到了掺锌铁氧体的空芯螺线管中.......

就这样。

在一道道预先设定的‘工序’的作用下。

电子的数量越来越少,但属性上却越来越稳定。

最终无限接近场致发射的效果。

在这一道道摆在明面、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的‘工序’面前。

即便是乔吉亚·特里这个民科,也找不出任何的所谓漏洞。

乔吉亚·特里、阿伏加德罗、多普勒......

他们所有人都只能静待着结果。

这些逐渐稳定的电子很快被加速,并且穿过了徐云交由格物社社员打磨的“双缝”。

整个过程看似漫长。

但在现实里,只用了仅仅几秒钟的时间便结束了.......

一分钟后。

成像板上第一次出现了微微的荧光闪烁。

徐云就这样和众人站在原处,静静的等待起了结果。

一分钟......

三分钟.....

五分钟......

六分钟......

成像板上的图像越来越多。

不过由于操作台距离成像板足足有一百多米,所以众人一时间倒也看不清具体的内容究竟长什么样。

十多分钟后。

啪!

徐云忽然关闭了加速器,吩咐小麦去将成像板封装好,第一时间取回了现场。

待小麦返回后。

徐云将身位让给了法拉第,由他来撕开封装。

刺啦——

一旁的乔吉亚·特里第一时间冲到了桌边,看清图纸后忽然哈哈大笑了起来:

“两道亮条纹,两道亮条纹!”

“按照你说的加速器功能,发射出去的是一颗颗电子,那么它必然会在成像板上显示出两条杆。”

“这个现象证明不了你的任何观点,恰恰相反,它验证了光在特定情况下的前后性质是固定的!”

众人闻言神色尽皆一震,纷纷靠了上来。

果然。

只见此时此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