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热心的围观群众(二合一)(3/5)

会议室里重新换了茶水,客人也就到了。

由产品总监许柯登引见,两位是来自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的副教授俞军和讲师曾晓洋,一位是申城华虹的pie半导体工程师吕荣辉。

复旦没有微电子学院,交大也是今年借着汉芯项目才刚刚成立,但……后者都不能说是蒙上阴影,直接就被套麻袋套懵了,所以,这两位已经属于行业内的高级知识分子、权威人士,而pie工程师负责整个流程的工艺整合,实属行业的中坚人才。

这一趟收到邀请,他们三个人对近来名声大噪的申城首富也很好奇,可以说,国内的整个行业都对这位掀开汉芯真相的富豪如雷贯耳。

一番客套之后,方卓没提汉芯的事,只表达了一位行外人对半导体的好奇。

这不奇怪,毕竟,很多人都知道方总裁和陈教授是有芯片项目的商业合作——有些人还感慨,如果陈教授没找方总裁,没准还能继续骗下去。

2+1的客人嘉宾阵容没有让下午的这场会面多么有趣,苏薇和梁幕都听得昏头昏脑,时不时冒出来的简写和专业术语让人如堕云雾。

不过,高深、专业的不懂,好歹也知道了些常识。

ic产业,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的缩写,整条产业链分为ic设计、ic制造、ic封装测试,依次为上游、中游、下游环节。

其中,ic制造是核心环节,价值最高,毛利率在行业内也属于较高水平。

目前,国内的这三个环节相较于全球都处于落后状态。

“国家这块在提高重视,咱们和国际是有差距,但中芯这两年发展的很不错。”讲师曾晓洋今年31岁,时时关心行业发展,对国内情况如数家珍,说起来也比较兴奋,“中芯的第一条产线只用了13个月就建成投产,从2000年成立现在,就这三年,已经有了4条8英寸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

方卓摩挲着下巴,听起来很不错,他想了想,问道:“那中芯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相差的多不多?”

曾晓洋默默评估,犹豫着没给出答案。

副教授俞军一直在旁补充内容,面对这个问题,他缓缓开口:“就拿台积电来比较,我听朋友说,他听过中芯有个内部的说法是来自创始人张汝京,他说,中芯和台积电的差距只有一两年,甚至给他九个月时间就能追上。”

方卓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他知道张汝京是中芯的创始人,曾经和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德州仪器是同事,后来在宝岛任职的公司被台积电收购,他不愿加入便来了大陆创办中芯。

这样一个人说的话自然不是空口无凭,那……后来的中芯为什么没赶上这个差距?

方卓站在当下的时间点往后眺望,一时间有些出神。

华虹pie工程师吕荣辉作为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也忍不住夸赞道:“中芯确实厉害,发展速度太快了,未来可期,未来可期。”

方卓回神,喝了一口茶,问出一个比较个人向的问题:“投建一条生产线的预算大概需要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