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梅殷的穷途末路(1/4)

泉州,原来的州衙被紧急征用,稍事扩张后成了“皇宫”。

很是寒碜。

事急从权,泉州的大小“文武百官”也没说什么,其实没几个人怀有多大的期翼,只是有些事情身不由己。

况且并非没有一线希望。

前方大战,整个泉州陷入意料之外的安静之中已无可增之兵,能否打出一片生天,就看率领梅景福、方玉山等人在枫亭和朱高煦大战的梅殷能否取胜。

若是胜了,大明境内建文旧臣受到鼓舞,遍地开花,朱棣顾此失彼,终将灭亡。

若是败了,那就是败了。

从今以后,永乐帝王的治下,不会再有建文旧臣搞事的土壤。

不过梅顺昌没闲着。

他是一位读书人,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他甚至很少看兵书——尽管在应天时,梅顺昌在五军都督府的中府任职,但和在旗手卫任指挥的梅景福不一样,梅顺昌确实不善军事。

他看的是经国治世的文章,所以这一次决战,梅殷并没有带他去枫亭。

梅顺昌还有事要做。

父亲梅殷和弟弟梅景福怀着必死之念去枫亭为未来放手一搏,梅顺昌则在梅殷的安排下,带着母亲宁国公主,他自己的媳妇以及弟媳妇儿等人,去了泉州府沿海重镇——永宁。

当然,少不了那个依然在穿开裆裤的幼帝朱文圭。

永宁卫所中已无多少兵力。

仅有两千人——这两千人也是梅殷可以留下来保护朱文圭的最后依仗。

梅顺昌站在城头。

在他前面的海面上,铁锁横海之间有数艘大船,士卒们往来,不停的往船上搬着淡水、干粮以及弓弩等辎重。

未雨绸缪。

按照父亲的叮嘱,只要枫亭那边传来败讯,梅顺昌就要带着朱文圭等人逃亡海上,是去西洋还是去倭国,梅顺昌根据局势自己决定。

梅殷的意思是去西洋那边,梅顺昌其实倾向于倭国。

有两千士卒,在倭国也能打出一片天地。

远方碧波荡漾海天一色。

望着那看不见希望的尽头,梅顺昌心情沉重,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远赴万里重洋呢,可惜事情半点不由人。

梅顺昌作为读书人,其实太明白读书人的尿性了,父亲梅殷还是对建文旧臣的期翼太高,就算枫亭大捷,也不见得国其他地方的建文旧臣会云集响应。

如今大明境内建文旧臣的脊梁,早就被朱棣给打折了。

没了血性。

方孝孺、景清这些人的死,已经到杀鸡骇猴的效果,而大多的读书人,事到临头又有几个还执着于建文帝。

王艮这样的人很少。

更多的是胡广、李贯之流,读书人也是人,也有功名利禄之心,例如那解缙,不正是如此。

朱允?梢阉馈

父亲没能辅佐朱文圭抢下江山,那么在那些读书人心中,大明的君王就是朱棣,君王换了,但还是朱家人,只要他们踏实做事,一样能光宗耀祖富贵等身。

何必要冒谋逆的险呢。

一声长叹。

梅顺昌忽然转身,对身后的母亲宁国公主道“娘,去歇着罢,风大。”

宁国公主来到梅顺昌身旁,看着下面大船的忙碌,捋了捋被海风吹乱的鬓发,问道“顺昌,你爹和景福他们是不是回不来了?”

梅顺昌默然不语。

不好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