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1/2)

这是我的电影?不,不全是,但是我是为自己在拍摄电影,所以………我会有属于我自己的电影的。安吉拉在心里这样对自己说道。

然后,在放下心事的轻松之后一种长久以来被忽视被压制被扔到最隐蔽角落里的东西忽然偷偷冒了出来,开始撕咬起她的心来。

那么,你花了那么多的精力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甚至不惜赌上一切策划的那些又是为了谁?你……是谁?

第448章争论与采访

走出华沙的奥肯切国际机场,路易斯·道特里深深的吸了口气后精神为之一振,虽然已经是下午时分但是天高云淡的环境让人感觉很舒服。

四月的东北欧果然是旅游的季节。路易斯在心里这么说着拉了拉背包伸手拦了辆的士。

“去斯兰道尔区的伯金莱酒店。”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后,他用流利的波兰语说道。

“好的,先生,”的士司机笑容可掬的点点头,“你是来旅游的吗?”

“不,我是来办公的。”路易斯笑了笑。说实话,他没有想到总编辑会让把到华沙采访的任务交给自己,原本所有人都以为人选会是克利夫·贝克森,因为那家伙不仅会说波兰语同时对德语和斯拉夫语也有涉及。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波兰语足够流利吧,路易斯这样想着司机继续交谈起来。很快就他们就聊到了路易斯想知道的东西。

“是的,我知道,事实上几天前我还载过他们剧组的成员。”那个叫波罗莫维斯基的的士司机笑了起来,“他们在弗拉朗克区拍电影,拍的是二战时期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电影。听说导演是那个19岁的天才小姐,我听过她的歌也看过她演的电影但是我不知道她还会导演。说实话,我认为她可能有些过于的……狂妄,就是这样。”

刚开始路易斯还没什么,可说到后面他不由皱起了眉头,刚要反驳但是想了想之后才又淡淡的说道:“那可不一定,要知道她创造的奇迹已经够多的了。”

的士司机耸了耸肩似乎有些不以为然的,不过目的地伯金莱酒店已经到了,路易斯什么话也没有说当即下车付账走人。

住进酒店后他迅速整理了下自己的旅行箱以及背包,跟着然后洗漱了下拉上窗帘准备倒时差。不过生物钟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调整,所以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后他干脆坐起来打开笔记本电脑,背靠床头整理起采访需要的相关资料来。

这大概是自己接到的最古怪的采访任务了吧?浏览着相关评论的路易斯颇有些无奈,不过一想到别的报纸媒体也有可能派出记者像自己这样大老远的跑到华沙来,他的心理不由又平衡了许多。也许,只有天才小姐才有这么大的能耐让大西洋两岸的媒体都为她争吵不休。

起因很简单,《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4月底的一天同时刊登了“天才小姐远赴波兰,执导和斯皮尔曼自传小说同名的电影”这条消息。

最早应该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发现安吉拉离开了哈佛大学,而此前关于天才小姐即将执导自己的

第五部作品的传言已经听得够多的了,于是他们很快开始求证。

然后《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也参与了进来,也许是因为那时候电影已经在华沙开机,所以记者们很容易就把情况打听了出来,所以出现了两家报纸同时刊出头条的情况。而这个消息一宣布出来,立即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她太冒失太急躁太草率了!我承认安吉拉·梅森是个天才,没有人在这个年龄能做得比她更好的了,去年的《美国丽人》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已经能掌握如此沉重的题材,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异想天开的想要把这段历史搬上屏幕,我只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一不小心她可能就会从此跌落深渊!”

这是《好莱坞报道》上刊登的一篇评论,这位影评在批评的同时多少还带着善意的提醒,但更多的却是毫不留情的嘲讽:“天才小姐显然雄心勃勃的想要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她选择将《钢琴家》搬上屏幕。

很显然,她认为自己既然能和斯皮尔伯格同时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那么必然也能像他一样拍摄出《辛德勒的名单》这类作品。我不好多说什么,因为当一个人忘记很多东西并不是靠天才就能做到的时候,说什么都没用。”

总之,主流媒体上面大多都是持批判态度,对于安吉拉“盲目”开拍和二战大屠杀有关的电影感到不解和不满。许多小报也跟着瞎起哄,用反讽的语气说什么天才小姐一定会拍出前所未有的电影,直到欧洲媒体介入进来。

“狂妄!自大!她以为她是谁?当然,好莱坞的天才小姐,他们是这么说的。不过此时此刻看起来不过是个被荣誉冲昏头脑的小女孩,她以为这段历史很简单,她以为就凭她18年在好莱坞的阅历足可以驾驭这个题材?是的,《美国丽人》是很出色,可惜的是她很快变得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自大起来,不知道几十年前死于那场战争的人会怎样看待这部电影。”

这篇文章刊登在了《法兰西晚报》上,基本上可以代表欧洲媒体对安吉拉开拍《钢琴家》的看法,反正就是嘲讽她不自量力。这样一来美国媒体又不乐意,在他们看来即使安吉拉再怎么盲目自大再应该被批评那也是美国人的事,跟欧洲人有什么关系?于是,很多媒体立刻掉转枪头开始维护起安吉拉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