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拔乱反正(3/4)

不管是人事任命还是财政钱粮调拔,以及兵马调动等等,都必须要通过内阁。

内阁辅佐太子留守西京长安,制度上来说,行台事务先呈报银台司,银台司抄录一份留底备份,然后转呈东宫詹事府。詹事府呈报太子过目,再转到内阁。

由内阁商议出处置方案后,票拟贴黄,再转呈太子过目批复。

李世民说因为太子还年轻没经验,所以内阁票拟贴黄之后,由东宫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主官代为批红。

批红后,再发回给内阁转交行台三省六部五监九寺十二卫四府八军等部门执行。

这么弯弯绕绕,实际上就是完全剥夺了承乾原来的军国大权了。

毕竟李世民这一套很有意思,先是让由长安行台三高官官为主组成的内阁票拟贴黄,然后再让东宫的詹事府左右春坊的主官代承乾批红。

实际上,这个过程里,内阁行使的是决策大权,而东宫这边行使的是封驳权,他们可代太子对内阁的决策说行还是不行,行就发下去执行,不行发回重拟,但东宫这边没决策权,只有封驳权。

只是呢,有意思的是,长安行台三高官官,实际上也兼任着东宫的一府二坊的长官,如长安行台尚书令高士廉就兼太子詹事,如今还兼雍州牧。

侍中兼左春坊左庶子,中书令兼右春坊右庶子等等。

说白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身兼两职嘛。

现在李世民让高士廉他们左手负责决策,票拟贴黄,右手负责封驳审议,代笔批红。

实际上整个行台的大权,都归这些元老们了,承乾就成了一个人形图章。

最后在高士廉他们商议好的决策公文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就行了,甚至这个盖印的事情都不需要他亲自动手,东宫有专门掌管太子印玺的人。

李世民是有多失望,才会在原本特意给太子加了那么大权柄的情况下,突然又一下子把承乾的留守大权几乎都削夺了。

“那还要我这个太子在这里留守什么?还权知什么军国事务?直接把我召回洛阳去不就好了?”

承乾愤怒的脸都胀的通红了,他感觉脸火辣辣的疼痛,从没料到皇帝会突然扇他这么重的巴掌,甚至是当着这些人的面狠狠的扇自己。

他难道就不要一点脸面的吗?

太子就不要面子吗?

“长安行台的事务,我们仍然会呈奏殿下,殿下若对老臣等的处置有疑惑或异议,我等可以解释,也可以重新商拟。”高士廉面无表情,事情到这一步,他们这些老臣其实是松了一大口气的。

之前承乾可不会听他们这些人的,尽管他们百般劝谏,可承乾就是一意孤行,结果就是闷出这么大乱子,引来了皇帝的震怒。

可皇帝不在长安,太子也已经成年,他非要一意孤行,他们这些留守老臣难道还能拿绳子把太子捆起来不成?

现在不同了,有了皇帝这敕旨,以后承乾想要为所欲为就不可能了,没有他们这些留守大臣的署名用印,承乾的太子令都出不了长安城,甚至出不了东宫了。

终于拔乱反正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