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基础设施(2/3)

所以农会在嬴政的提倡之下,选了两千多亩地的下田,搞了一年的扩大化实验,并且在保证粪肥足够的情况下,获取了一年之间,一亩下田收获超过四石粮食之后,他们便不再有所顾忌。

一年之中,亩产四石朝上,冒点险是应当的。

这是一个自发的,根本看不到阻力的过程。

因为利益足够大。

这种一路顺遂,在表现上就是稳定。

因为大人物们通常不会去关注农民怎么种田。

而得到了好处的农民也没有谁人会傻到非要舍命上报。

一年收一次税,和一年收两次税,大家都知道该选什么。

一切都平静无比,但仓中米粮,确确实实的给人以安全感。

一年两种的模式,也就此在一年之间,慢慢以咸阳城为中心,向外扩散开来。

而粮食多了之后,大家的追求便从每天两餐,一顿饱饭一顿半饱开始向更好去寻。

在这之后,豆腐和面粉出现。

大家于是开始将更多的粮食磨成粉。

于是豆饼、油渣这些油水充足的东西也出现了。

这些东西便于烹饪、也便于携带,而且口味上比水煮黄豆、火烤麦粒强的多,所以已经替代这些,成为主流的干粮。

有富裕一些的,甚至会拿这些东西去喂食猪、羊、鸡、鸭这些禽畜。

而农会之中,因为粮食的逢迎和食物的增添,使得烹饪器具开始发生变化。

这根本是鞠子洲意料之外的事情。

然而凭借着自己确实的实践和大众的聪明才智。

他们竟也在短暂的错误之后,走向了鞠子洲所熟悉的那个未来。

这一切,不是某一个英雄超出世界的完全的个人才华所带来的改变,而是某一个点在某一次完成跃升之后,劳动人民结合自己的实践而去自发完成的努力。

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去本能地追求更好的劳动方式。

劳动方式的改变,影响了生产力的改变,因为不必受到太落后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需求去推动生产工具的进一步改变。

从最开始的,一年两耕,到后来的铁锅、新式铁犁、耕牛的培饲。

这种改变,是除了真切受到改变的人们自己之外,谁人也无法察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