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节 造币工艺续(3/4)

王瑞相提议道:“每次都用硬质合金的刀具刻模具实在太浪费了。咱们的自产刀具可是短板。不但产量低,质量也差,寿命特别短。你们看这样行不行:用硬质合金的刀具刻铜,做好硬币的母版,电铸一次正好作出阴阳面相对应的模具,然后只要用这母版不断的做电铸就可以了。毕竟化学电池和金属比合金刀具好弄。”

王洛宾摇头:“一个模要用很久的。你那种工艺,成本极高,效率极低,模具面太容易崩损。尤其对着钢铁材料的时候,冲头凹模自身的基体又容易变形――强度不足。再说咱们要搞工业。刀具合金这关一定要过的,没得绕。而且越快越好。做不好没关系,多做多试,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决定修改钱币规格以符合“标准化”思路。另外在硬币上加上发行银行:元老院中央储备银行。至于所用的币材,也不再规定非得电解银、铜了。只规定币材必须是99%纯度。另外决定将原先的25分面额改为20分面额,至于10分铸币暂不开铸,目前只发行纸币。

“大概多久可以作出成品来?”程栋见大致已经取得了一致意见,问道。

“设备齐全的话,两周搞定出样。倒是之后调整要些时间。我看一个月足够了。”梁信说道,“就是不知道币材能不能充分供给。”

“这个你放心。”程栋说,“实行新币制的事情一定下来,我们就会开始改铸我们手里所有的存货白银,统一铸成99%银条,每条1kg。我就是不知道造币厂的月生产能力有多大。”

“设计能力是日产4万枚各种硬币。”梁信说,“如果全力生产,日产8万枚也能做到。全看币材是否充裕。这个数字其实很低了,20世纪初的南京造币厂每日就可以生产12万元袁大头,加班加点的话生产能力可以翻一倍。”

“120万枚的月产量,以我们的白银库存,生产一个月就得停工。”程栋暗暗心惊,企划院仓库里所有的白银库存,不计成色也只有70万两(37克两)。就算重新熔炼再加上掺入的铜、锌等材料,也就是一个月的产量。

120万枚各种硬币,不知道是否能满足市面上的流通需求?元老院的货币改革,说白了就是“废两改元”,是对过去的秤量白银+铜钱本位货币的一次巨大冲击。广东的市面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出现“货币战争”之类的金融斗争,他心里完全没底。

他特别担心的是有人会囤积银元,或者更糟,铸造出来的银元根本不能满足流通的需求。财政省能投入市面上的银元数量是有限的。虽然可以从战利品中获得补充,但是对广东各级官府的银库不能抱以太大的期望。至于赋税收入,那得到夏季才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