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节 目标(3/3)

穷则思变,这样的村落对年轻人来说没有吸引力,穷困又使得少量的物质刺激就能使人满意,工作队就容易在当地人口中培养出第一批可用的人员。从儋州粮库里取出的大量粮食和布匹中的一部分就地转拨给刘易晓,用来作为现阶段开展活动的经费。

照浦村工作队到了村里之后,按照《工作手册》的流程安排开始工作。分工是刘大柱负责搞“村政”,王五负责搞“民兵”。刘大柱的一个族侄女,叫刘槟的妇训班毕业生负责青少年和妇女工作。

工作队在村里了解了下情况,又分发了些粮食物资,救济了最贫苦的百姓。召开了各家户主的座谈会。百姓们谈到本地的状况的时候主要是个“穷”字。

村里只出产勉强够果腹的粮食,而且此地交通不便,食盐布匹铁器之类最基本的消费品从外界运来就变得价值不菲,搞得百姓们愈发穷苦。

此地匪患倒不严重,大约是太穷困太偏僻的缘故,连土匪都很少来问津。王五很留意当地有没有人去当土匪?各种渠道问下来并没有这样的人。

刘大柱带着卫兵去村子四周转了一圈,他对种地不陌生,但是这里土地少,山地多。和道禄村完全不一样。

“还是要请天地会来才行。”他喃喃自语。他决定在报告里添上这一条。

晚上,他们在汽灯下开会写报告。

“这里青壮年劳动力有富裕,完全可以吸收进来充当第一批的儋州警备连的士兵。”

“我大致试探了下意向,愿意去得人不少。至少能够输送二十名以上的士兵。差不多就是每户一丁了。”

“这样岂不是本地的民兵没有人了?”

“这么小的村子,全民皆兵是肯定的了。剩下的男人组织起来也够一个民兵排了。”

“青蓝计划实施的怎么样了?”

“青蓝计划”是穿越集团收容占领区孤儿有一项专项的计划。是工作队的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项目。刘大柱为了让自己队里的收容状况好看,这几天拼命的游说村里特别穷苦的多子女家庭,要他们把未成年孩子交给工作队,送到临高去抚养。这种做法不算违规,实际上是受到鼓励的――教育部门欢迎更多的孩子落入他们的手中,从而被塑造成一代“新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