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科举与水利工程(3/4)

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性,张华设立主考、监试等官吏,还派出士兵看守卷子,维持考场秩序,要是有人敢乱来,说不定会被诛杀。

至于评卷,由各地教谕、考官、吏曹进行交叉评选,按照分数划分等级。

等级最高的一批人才,张华将会亲自召见。

因为可以看到这些人才的英雄属性,弄虚作假的概率大幅度下降。

第一届科举设在两个月之后,各县的士子闻讯,哗然一片,为之狂热。

张华势力蒸蒸日上,如果此时出仕,哪怕是混资历,将来怎么也可以混一个县令吧。

而且,张华设立的科举,不限制男女。

当然,科举的前提是要识字。

古代女子识字率很低,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参与科举。

“有点意思,不知道以我的才能,是否可以通过科举。”

“老夫十年寒窗无人问,既然这次有机会重新参与科举,那就姑且一试吧。”

“如果被张华大人赏识,当个县令就好了。”

“你想多了,现在我们大夏也就十二个县,县令也就十二人,几乎都被历朝历代的官老爷们占了位置,哪里轮得到我们?依我看,能当个县吏就算不错了。将来领地扩大,再升迁县令,怎么也算是人上人了吧。”

一群士子在县衙的公示栏前,看到科举的信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不过张华设立的科举制度,有些不同,在通过科举之后,这些士人还要在应天书院学习一段时间,再根据在应天书院的提升,进行任用。

绝大多数士人都在积极筹备科举,其中不乏一些大才,或者有些有潜质的年轻人。

目前,张华设置科考的年纪是十五岁至五十岁,至于年纪更大,精力已经跟不上了。

除了科举,一些历史名人可以考虑毛遂自荐,张华也会酌情任用。

河洛有稳定的环境可以举行科举,而其他势力却未必可以做到。

譬如唐玄宗势力,因为唐玄宗与安禄山的大战,唐玄宗势力已经无暇举行科举。

夏镇,负责治理河洛水利灌溉,同时担任钦天监的郭守敬,绘制出关中地方的完整地图,正在计算距离。

在张华攻略关中部分地区之后,郭守敬因地制宜,正在筹划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郭守敬在完成水利工程的各项计算之后,乘坐马车,亲自来到关中,来游说张华,实现自己的计划。

“这条水渠,长达数百里,甚至接近千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要耗费许多时日。但是此工程一旦完工,可以灌溉渭水以北的土地上百万亩,乃至是数百万亩。关中百年内,不会有缺粮的烦恼。”

“水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在谷口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关中平原,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水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泾阳、三原、美原、临晋等县,最后注入北洛河。”

“不仅是泾水,水渠沿途拦腰截断沿山的河流,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河流也将注入渠中,加大水量。”

“如此一来,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三条大河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水道,使得关中平原得到更加充分的灌溉。”

“此乃百年之计,请主公评估利弊,现在就开始着手修筑水渠。将来主公统一关中,水渠应该能准时竣工。”

元朝科学家、文臣郭守敬,向张华兜售宏大的水利工程计划。

郭守敬在关中的地形图上做好了详细的规划,张华大概知道这是一条横跨关中平原北部的水渠,与渭水平行,充分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平地,增加关中北部的农田数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